Page 161 - 《社会》2025年第3期
P. 161
社会·2025·3
议题,而揭示晋升的影响因素与内在机制是解答这一问题的关键。
在官员晋升研究中,绩效与晋升之间的关系较早得到关注。 周黎安
(2007)立足组织激励问题与中国经济发展经验,提出了“政治锦标赛”
理论, 认为地区生产总值的相对绩效竞争与官员晋升具有较强的正相
关性,官员们在晋升激励下围绕着区域经济的增长展开激烈竞争,量化
考核、绩效排名等政绩因素在官员晋升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这一理论模
型在学术界获得广泛认同, 并深刻影响了国内学者对中国官员晋升机
制的基本认识。 现有文献就地方官员的经济绩效竞争展开实证研究,以
验证各类经济指标与官员晋升的相关性(张军、高远,2008;王贤彬等,
2011;杜兴强等,2012)。 此后,尽管一些学者对政治锦标赛理论的解释
力提出质疑, 认为其核心命题在实证检验中未能呈现统计学意义上的
显著相关性(邱法宗、张霁星,2007;陶然等,2010;杨其静、郑楠,2013),
但该理论仍被视为解释官员晋升最主流的分析范式。 随着国家职能的
演变,学者们对政治锦标赛理论进行扩展,揭示了地方官员从“为增长
而竞争”向“为创新而竞争”“为环保而竞争”“为和谐而竞争”(何艳玲、
李 妮 ,2017;陈钊 、徐 彤 ,2011;王 华 春 等 ,2020)等 领 域 演 进 ,从 而 呈 现
了更为多元的政绩竞争维度。 也有学者提出“最优绩效”“满意绩效”
“显著绩效” 等概念, 以纠偏政治锦标赛理论对相对绩效的过度强调
(高翔,2017)。 问责体系的制度化发展显著提升了负向激励在干部管
理中的权重,“淘汰赛”等概念阐释了官员晋升的限定条件与资格门槛
(郦水清等,2017)。 上述研究呈现了影响官员晋升的多种因素,但本质
上仍未脱离政治锦标赛理论的基本假设,其核心逻辑可归纳为:在中
央设定的同质化政治目标下,地方官员通过创造相对绩效优势获得晋
升机会。
基层官员的晋升研究沿用了相对绩效竞争的理论框架, 但其解释
效力正面临着新的学术反思。 正如曾明(2012)指出的,既有研究存在显
著的“主官偏好”局限,主官对辖区的总体管理权力以及绩效的可比较
性是既有理论具有解释力的前提条件。 然而,一旦进入职能分化的政府
组织内部,普通官员的晋升机制呈现更为复杂的图景,这对建立在一致
性职能与同质化目标假设基础上的相对绩效 竞 争 理 论 构 成 根 本 性 挑
战。 基于丰富的基层田野调查经验,不少学者试图建构更契合基层官员
所处情境的解释框架。 这些研究以基层官员晋升为切入点,但其理论意
· 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