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6 - 《社会》2025年第1期
P. 176

“生活”自耕农:杨开道早期理论(1927—1937)中的农民形象

                掘最终回应了一个问题, 这是当时徘徊在琳琅满目摆有各式好东西的
                名为“现代”的大街之上,心中犹豫着要不要真正进门购买的每一个中
                国人心中都会浮现的问题:制度和科学带来的变革有这么多的好处,变
                当然是要变,但是,要变什么?要怎么变才不会让自己无所适从?怎么变
                才能在变革与既有的经验和智慧间保持平衡, 而不至于威胁到由后者
                所保障的熟悉的生活秩序? 这种思考呼应了托尼( 2014:140)在他那部
                了不起的著作中所提到的观点:“他们(中国人)的内心很少表现在言辞
                上,而是更多地表现在生活中”。 我们不妨借用杨开道的观点来改写一
                下这句话:“农民的内心很少表现在知识分子和官方政策的言辞上,而
                是更多表现在他们自己的生活中”。 而到了城乡之间人口与资本流动空
                前繁荣的今天,这一判断非但没有过时,反而对当下的实践提出了更进
                一步的难题:一方面,进城务工在年轻农村人口职业选择中的巨大占比
                以及随之而来的农业机械化和兼业化趋势似乎给杨开道所设想的现代
                农民职业的诞生提供了一定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人口的流失、农村家
                庭的“多点居住”(multi鄄sited)特征和资本下乡导致的乡村空心化又似
                乎使得农民对本乡、本土、本家、本业的认同变得越来越模糊。从这个意
                义上说,如何在现有的农民生活形态中探寻他们真正的内心,并基于自
                身的专业知识和广阔视野,通过组织、引导、教育等方式在越来越复杂
                的社会环境中帮助农民实现他们内心的诉求,既是杨开道等人对于当
                时乡建工作者们的期许,也是当代热心乡村振兴的知识分子无法回避
                的挑战。

                参考文献(References)

                白中林.2015. 杨开道先生学术年表[G] //中国乡约制度. 杨开道,著. 北京:商务印书馆.
                陈保香 、何健.2023. 从 科学到 民情:杨 开道社 会学思 想的 本土化 转换[J]. 社 会学评 论
                   (5):109-128.
                陈烨广、王楠、侯俊丹.2023. 心态与共同体:试析巴特菲尔德的农村改革思想[J]. 中国
                    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131-144.
                狄金华、侯冬意.2022. 传统乡约的现代性转换:杨开道的乡约—自治思想研究[J]. 社会
                   (4):214-242.
                杜月.2020.芝加哥舞女、中国洗衣工与北平囚犯:都市中的陌生人[J]. 社会(4):1-25.
                杜赞奇.2000. 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 年的华北农村[M]. 王福明,译. 南京:江苏
                    人民出版社.
                冯和法.1935. 中国农村经济资料(续编)[M]. 上海:黎明书局.
                葛兰言.2005. 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M]. 赵丙祥、张宏明,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
                    版社.

                                                                          · 169·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