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4 - 《社会》2024年第6期
P. 64

湘乡曾家与地方政治:论双轨制的内部张力与协作

                     不过足以服人心。 细思之,事体竞不甚易;如万一有不谐之处,
                     则见笑书办。 所幸父亲来城,因朱公两次手禀夹信请来的,想
                     必阴地有分手话,弟到家方知之耳。                (曾国藩等,1997b:609)
                    这里所说的不再是与老百姓福祉相关的“钱粮征收”,而是涉及知
                县自身官途的“前任亏空”之事。 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对于这一“垫赔
                亏空”之事,朱石翘是了解甚至是怀有期待之意的,曾麟书在其中也非
                常主动,他力图说服地方士绅筹划参与此事。
                   “咸丰元年(1851 年)五月初八日澄弟来书”中同样提到了曾麟书等
                乡绅对此事的考量。 此时,他们已经开始实际有所行动,地方富户都积
                极参与其中:
                         而朱父台所接万六千馀金亏空,四乡富户靡不乐捐垫赔。
                     父亲前日在永丰,两日之中,竞写捐项钱二千馀串;此等钱项,
                     皆系各人亲交官手。 噫! 百姓实良,总要治之者得其入耳。
                         父亲数日内即须出(去)城,一则从前已约通县绅士本月
                     十五在县公会,计将正饷解清,即议南漕;一则朱父台时来禀
                     信,商此件,议彼件,无非至诚至正公心,实配称民之父母,有
                     不忍不帮办者。 此事朱尧师、刘霞兄、赵玉班、刘月槎先生、贺
                     石农,皆是有百分功劳者;此外乐于从事,一片实心,从中打旗
                     把(音同霸)者,尚不可胜数,湘乡之福也,乐哉乐哉! 惟闻新藩
                     司椿公有不足未别子之语,恐调动太早,将来南漕难于费力。
                                                     (曾国藩等,1997b:610)
                    然而,对于粮饷和赔垫二事,曾国藩(2015:197)在“咸丰元年(1851
                年)八月十九日与诸弟书”中表露出了与之前截然不同的态度:
                         公议粮饷一事,果出通邑之愿,则造福无昼;至于帮钱垫
                     官之亏空,则我家万不可出力。 盖亏空万六千两,须大钱三万
                     馀千,每都几须派千吊。 现在为此说者,不过数大绅士,一时豪
                     气,为此急公好义之言。 将来各处分派,仍是巧者强者少出,而
                     讨好于官之前,拙者弱者多出,而不免受人之勒,穷乡殷实小
                     户,必有怨声载道者矣。 且此风一开,则下次他官来此,既引师
                     令之借钱办公为证,又引朱令之民帮垫亏为证,或亦分派民间
                     出钱帮他,反觉无辞以谢。 若相援为例,来一官帮一官,吾邑自
                     此无安息之日矣。


                                                                          · 57 ·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