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6 - 《社会》2023年第3期
P. 226

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公平感的变迁历程及其解释因素

                开“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土壤”(俞吾金,2009:51)。 例如,孔孟用“天”“正
                名”“民本”来论证政治合法性的根据,就蕴含了公共责任意识和民权意
                识的萌芽(郭齐勇、陈乔见,2009)。近年来,有研究运用定量分析方法探
                             3
                究了儒家文化 对公平感的影响,发现儒家文化的影响越大,区域信任
                度和公平感就越强(居来提·色依提等,2022)。其次,文化与传播密不可
                分,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社会文化多样性的增强,媒介和信息对公平感
                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李春玲、刘森林,2018)。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文
                化通过影响民众社会不平等信息的有效获取而对公平感产生显著影响
                (朱斌等,2018)。 最后,价值观对公平感具有重要影响。 与“多元价值
                论”相比,“一元价值论”会将社会评价的尺度窄化,不利于社会公平感
                的培养(周治玉,1988)。 在跨地区的比较研究中,不同类型的文化价值
                偏好为理解民众对不平等的容忍度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居民价值观
                差异提供了强有力的解释(魏钦恭,2020)。
                     综上所述, 中国的大转型既可能通过社会结构的客观路径影响社
                会公平感, 还可能通过社会心理和文化规范的主观路径影响社会公平
                感。 同时,主观与客观的路径还会相互影响、相互交织。 受此启发,本文
                将社会结构、 社会心理和文化规范理解为中国转型过程中三个不同面
                向,通过分析三者在总体上和不同历史时期对社会公平感的影响,进一
                步探究大转型下引发社会公平感变迁的可能因素。
                    (三)客观公平与主观公平的关系
                     大转型下社会公平感的变迁既包括客观公平的问题, 也涉及主观
                判断的问题。 为此,本文希望在回答社会公平感变迁情况及其解释因素
                这一经验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社会公平(客观公平)与社会公平
                感(主观公平)关系的理论问题。
                     阶层流动是结构性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公平感变迁研究的
                一个重要解释因素(张晓琳,2022)。 由于代际流动更能反映社会阶层结
                构的变迁(Lipset and Bendix,1959),而代内社会流动经历的时间较短,
                对民众的公平感没有显著影响(王甫勤,2010),因此,本文将代际流动
                视为客观社会公平的代理变量, 通过分析代际流动及其世代变化对社

                3. 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中将儒家文化视为一种宗教来与新教对比。 虽然学界对儒家文
                化是否可以算作宗教以及哪些面向可以列为宗教仍有争议, 但对儒家文化作为一种价
                值信仰是有基本共识的。

                                                                          · 219·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