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3 - 《社会》2023年第3期
P. 223
社会·2023·3
的,在一定群体中具有共通性,但只有在面对特定情况时,它作为个体
和群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部分才会被激活(Barozet,2022)。 这说明公平
感的研究不仅要考虑个体和群体的层次, 还要厘定某一类型的公平感
产生的特定情境。
学界主要根据性质和内涵两个标准对公平感进行分类, 前者可分
为权利、机会、程序、结果、互动等方面的公平感(崔岩,2016),后者可分
为经济、政治、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平感(崔岩,2016;黄永亮、崔
岩,2018)。 但在现实中,以上两大类的公平感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方
学梅、陈松,2016)。 除了需要具体情境激活的“局部公平感”,经过社会
化的个体还会形成一种“整体公平感”,两者不是统筹与被统筹的关系,
而是相互形塑的关系。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转型的向度十分明确,速度大大加快,广度
空前未有,深度史无前例,难度也前所未遇,这个以市场转型为先导,引
1"
发社会结构全面变革的转型也被学界称为中国社会的“大转型” (郑杭
生,1994)。 对于中国大转型这一宏大议题,采用“整体公平感”的界定更
为恰当。 由此,本文将研究对象进一步明确为“社会公平感”,主要指代
个体对社会总体公平程度的综合性感知或判断, 产生的基础是个体对
法律、教育、收入等具体资源分配情境的抽象统一。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转型期, 中国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
济体制。 这一转变不仅仅意味着经济基础的转型,更意味着阶层结构、
资源配置方式等上层建筑的重大转型(李强,2018)。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
加快,中国在社会财富不断增加的同时,收入差距也趋于扩大(刘欣、胡
安宁,2016;许琪等,2020)。 虽然公平问题被广泛担忧,但不平等的加剧
是否显著影响民众的社会公平感还需要进一步探究。 一些研究认为,民
众对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不平等积累了越来越多的不满(Chung,et al.,
2006),改革开放一代更倾向于认为社会不公平,更强调个人权利与责
任 (田丰,2009)。 在世代效应上,改革开放前出生的世代具有较高的社
会公平感,“80 后”社会公平感降至最低,“90 后”略有回升,整体趋势大
1.“大转型”一词来自波兰尼的《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王绍光(2008)
将其用于表述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社会与市场的双向运动过程。 无论是哪种表述,
中国的大转型都是以改革开放为重要时间节点的。 其中,“大”的涵义主要体现在前所未
有的转型速度、广度、深度、难度等。
· 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