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5 - 《社会》2023年第3期
P. 225
社会·2023·3
社会结构视角主要关注社会经济地位、教育、性别、年龄、时代背景
等客观社会结构对公平感的影响。 罗宾逊和贝尔 (Robinson and Bell,
1978)在对英美两国的比较后发现,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对公平感有重要
影响:职业声望较低、家庭收入较低、非白人的工人阶层公平感更强,这一
结果符合“弱势原则”( the underdog principle);教育与公平感之间存 在
积极的关系,这个结果符合“启蒙原则”( the principle of enlightenment);
年轻人比年长的人公平感更强,说明“平等的时代精神原则”( the principle
of an egalitarian zeitgeist)发挥了作用。
国内的研究发现, 占据优势地位的既得利益者倾向于认为资源分
配是公平的, 处于劣势地位的利益受损者则更可能认为资源分配不公
平,因此,阶层较低的人更缺乏公平感(翁定军,2010;李路路等,2012;
孟天广,2012;许琪等,2020),这与罗宾逊和贝尔提出的“弱势原则”相
违背。 除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特殊性外,对社会结构内涵理解的不同也
可能是不同研究结果出现差异的原因。 沿着社会结构的研究进路,相关
研究将结构性内涵扩展到宏观层面的市 场 化 (许 琪 等 ,2020;Jiang,et
al.,2022)、社会流动(李路路等,2018)、城乡差异(龙书芹、风笑天,2015),
以及微观层面的社会资本(徐延辉、刘彦,2018)、社区融合(徐延辉、许
磊,2018)、社会歧视(黄永亮、崔岩;2018)、社会政策(贾茹,2016)等。
对社会心理因素的考察主要包括社会比较理论和归因理论。 亚当
斯( Adams,1965)的公平理论认为,作为一种心理体验,公平感是建立在
社会比较的基础上的,因此,感知到的相对数量比拥有资源的绝对数量
对公平感更重要(孙薇薇、朱晓宇,2018;刘宗粤,2000)。 社会比较理论
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大多数社会地位较低的人也会认为社会是公平
的( Jasso,1980;Stolte,1983)。 与此相关的归因理论认为,人们对成就的
归因体现了个体对分配过程的认识: 人们越倾向于将自己的成就归因
于个人能力、努力程度等内因,就越可能认为分配是公平的,反之,当人
们认为个体所获成就主要依靠运气、体制等外部因素时,就可能认为分
配是不公平的(Ng and Allen,2005;孙薇薇、朱晓宇,2018)。
对文化规范因素的考察主要聚焦于价值信仰和网络文化对公平感
的影响。 首先,现代的公平正义观念与启蒙运动以来人们对普遍人权、
独立人格以及人与人之间平等关系的探讨密切相关。 在中国这样的后
发国家,“公平正义的观念要普遍得到人们的理解、接受和认同”,离不
· 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