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0 - 《社会》2023年第3期
P. 200

生育动机的世代与性别差异分析

                    与西方相比,中国的第二次人口转变既具有一般性,也有自身的突
                出特点。 一般性在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上述新兴现象或多或少也
                出现在中国社会,在生育率的降低、婚育行为的推迟等方面呈现与西方
                社会类似的趋势。 中国人口转变也有两个方面的突出特点:第一,就过
                程而言,中国的人口生育率经历了从诱导性转变向自发性转变的过渡,
                具体表现为由国家推行人口控制政策转变为个人基于个体选择和家庭
                发展的生育考量(汪雁、慈勤英,2001);第二,就结果而言,中国当前的
                人口转变表现出传统与现代并存的特点, 既可能受社会变迁的影响而
                出现变化,同时也保留了一定的传统。 养育子女仍然是家庭最重要的功
                能,婚外生育与已婚不育仍比较少见(於嘉、谢宇,2019)。
                    “家庭现代化理论”则从家庭主义与个体主义的关系出发探讨生育
                观念的变迁。 经典现代化理论认为,家庭的现代化必然是一个从家庭主
                义向个人主义转变的过程,个人的崛起必然伴随着家庭的式微(唐灿,
                2010)。 中国曾经是一个家庭主义盛行的社会,家族至上的观念塑造了
                个体的身份认同。 具体而言,就是在认知层次重视家族的延续与团结,
                在感情层次强调一体感、归属感等,在意志层次强调繁衍子孙、相互依
                赖(杨国枢,2004:150)。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生育动机也崇尚“传宗接
                代”“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以“家本位”为主。 然而,早在
                新文化运动时期就出现了对家族制度的批判,即倡导独立自由之个体,
                批判桎梏依附之家庭(孙向晨,2015)。 受西方个体化思潮的影响,国人
                也日益强调个人的生存与意志,追求个人的发展与价值。 正如贝克和贝
                克-格恩斯海姆(2011)所言,个体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社会再生产的基
                本单位,没有确定的集体身份,而是通过自己的选择和决定来体现某一
                身份。 在此背景下,生育动机也开始向“个体本位”转型,偏向自我实现
                与情感需求。 不过,批判“家庭现代化理论”的声音也一直存在。 越来越
                多的研究挑战了“单线进化论”的假设(沈奕斐,2010;刘汶蓉,2011;马
                春华等,2011),认为在家庭变迁的过程中,传统与现代并不是对立的,
                而可能是兼容、 多样的。 有研究指出, 尽管青年人的个体意识已经崛
                起,但并不必然取代家庭在个体心目中的重要位置,而是出现了以家庭
                价 值 的稳 固 和 个 体 意 识 的 崛 起 为 双 重 特 征 的“新 家 庭 主 义 ”(康 岚 ,
                2012)。 并非家庭高于个人,也不是过分强调个人主义,而是努力寻求家
                庭和个人之间的平衡(Yan,2016,2017)。 家庭主义与个体主义的辨析已


                                                                          · 193·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