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4 - 《社会》2023年第1期
P. 164

移动互联时代的互动规则变迁

                的系统,打断谈话、注意力分散会被视为丢面子的问题。 当线上互动中
                的情境压力与纠正机制失效时,尽管此类破坏情境依然存在,却更不容
                易被视为严重的“问题”。人们似乎对此达成了一种共识,即许多不遵从
                情境的行为是普遍存在且可以原谅和忽视的, 而情境破坏者也会用可
                以被接受的“套话”修饰、解释自己的行为。
                         比如说有一次刚开学,一个学姐知道我到学校了,就问我
                     能不能帮她去学院干个还挺麻烦的事情,我不想去,我就不回
                     她, 她那个事情必须白天下班之前搞定, 我拖到晚上发给她
                     说:啊不好意思学姐,我手机没电了,现在才充上。 她早就叫其
                     他人去了,我也没有明确拒绝她,她也不会很不爽。 (HF06)
                    由于上述原因, 高位者在微信等线上互动时比面对面互动更少费
                力去维护互动过程,表现之一就是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发送大量语音,甚
                至不需要特别关注自己的状态,比如 HF06 说有些时候可以从语音中听
                出来老师可能在吃东西。
                    2. 情境的积累和互动持续构成必要性下降
                    除了情境压力外, 线上互动的情境积累与互动的持续构成必要性
                也被削弱。 尽管戈夫曼( Goffman,1982:41)未将互动仪式直接视为一个
                链状物,但他认为互动仪式是一个持续的情境构成,曾经的互动情境会
                积累并影响之后的互动,对其进行铺垫和限定。柯林斯( 2009:50-51)则
                将这种过去与现在情境的联系视为“互动仪式链”的一个具体体现。 也
                就是说, 在线下与某个特定对象的互动需要多个具体的情境首尾相接
                进行积累,行动者通过持续的互动来相互磨合,形成属于行动者和某个
                特定对象独属的、“定制”的互动模式和规范,这即是互动仪式具体内容
                的来源之一。
                    然而,在即时通讯互动中,有时可以不需要非常具体连贯的情境积
                累和持续的互动,就可以在两个人之间形成相对成熟、看似经历过磨合
                而固定下来、比较保险的互动方式。 这种情境积累和持续互动的必要性
                会下降,尤其是在确定身份的“陌生人”互动中十分典型。由于微信的普
                及,“加好友”的门槛并不会过滤掉一些“陌生人”,这些潜在的互动对
                象仅具有身份及姓名标签,陈列在好友列表中,他们可能是未直接接触
                过的学长学姐、只知其名的单位领导、新课程的任课老师或一面之交的
                部门同事。


                                                                          · 157·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