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8 - 《社会》2022年第6期
P. 48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笔谈

                体。 后现代性认知体系对事物的解读,也是以后现代科学发现的不确定
                性对抗现代科学主义的所谓确定性。
                    在人类社会秩序的建构上, 西方的后现代性也掀起了对各类“权
                威”话语及其解释力的解构运动。 不断发生的新科技革命,在对以工业
                社会为基础而建构的学科体系及其所奉圭臬的再反思中, 形成了对工
                业主义制度体系的怀疑, 并以后工业社会的学科体系替代工业社会的
                学科体系,藉此掀起了对工业社会和农业社会所形成的一系列“科学发
                现”“学科边界”“事物运行规律”和“主观之外的客观性”的深刻反思。
                当然,其中也包括对新社会形态与新社会体系的建构性探索。 应该说,
                时至今日,后现代性还没有最终形成所谓的“后现代性的后现代性”,即
                没有建构出如工业社会那样的“社会准则”,也没有形成共识意义上的
                后现代研究方法。

                    三、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话语建构

                    绝大多数学者倾向于认为,自 1840 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原有的
                社会演进逻辑被外敌入侵所改写。 在来自于海洋的西方工业文明的撞
                击下,古老的农业文明分崩离析,在一系列割地赔款的不平等条约压迫
                下,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拯救国家危亡、实现民族复兴,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力图从器物、制度到文化等各
                个层面求取新路。 历经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
                法、辛亥革命、二次革命等,引进过各种主义和思潮,尝试过民主共和
                制、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和总统制,救国方案轮番出台,均以失败告终。
                工业虽有发展,但限于零星城市。 帝制虽已推翻,但国家四分五裂、积贫
                积弱。 历史一再证明,统治阶级不可能在上层建筑的旧船上仅仅通过修
                补漏洞就能适应时代的风吹浪打。 一个没有经过深入改造的、本质上仍
                然体现着封建主义和买办主义内核的上层建筑外壳, 很难整合举国之
                力以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转型。              26


                26. 李鸿章晚年曾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
                在放手办理? 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 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
                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既有小小风
                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由此可见,洋务运动实际上只在办经
                济的洋务, 但因为没有对腐朽的封建王朝的本质改造, 很难将外在的西学内                    (转下页)


                                                                          · 41 ·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