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0 - 《社会》2022年第6期
P. 240

“单方索取”还是“相互需要”

                主流,本文未做进一步分析。
                    抚育型同住仅体现了子代需求而未体现亲代需求。 因为符合要求
                的老年人数量较少, 所以抚育型同住仅进行了城乡间的比较而未区分
                二孩和三孩及以上规模的家庭。 由于样本数量较小,所以结果的稳健性
                有待进一步考证。 表 11 的 Clogit 模型的分析结果发现, 对抚育型同住
                的老年人而言,在子女选择上基本不存在排行效应,仅在农村地区表现
                出一定的“末孩倾向”———老小更可能与父母同住。 城市更为完善的养
                老保障体系让老年人对于子女养老的依赖有所减弱。 与之相反,农村地
                区的老年人可能对子女养老有更高的期望, 因此会更希望有子女留在
                家中,以便未来能够承担养老的责任。 所以,在当代社会连续式分家模
                式下,最有可能留在家中的老小更有可能继续与父母同住。 而在预期寿
                命延长的当下,老年人未必需要子女提供即时的帮助,反而是子女会在
                住房或生活上得到父母的帮助。
                    农村地区同住类型的性别差异也更为明显, 儿子是同住对象的概
                率更高,证实了假设 1。 一方面,这可能是因为“从夫居”的传统,当家庭
                中的女儿与儿子都面临住房或生活的困扰时, 女儿的家庭压力可能更
                多地向公婆转移,另一方面,在隔代照料需求上,传统的父系社会可能
                会让老年人对孙子/孙女有更强的偏爱,因此会更先满足隔代照料的需
                求,选择与儿子同住。
                    从代际双方均有所求、代际互惠的合作型同住来看(见表 11),无
                论是二孩家庭还是三孩及以上家庭,无论是城镇地区还是农村地区,成
                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同住可能性的排行差异均不显著, 但性别差异依旧
                显著,尤其是在农村地区。 也即,子女排行是老大、中间还是老小,并不
                影响与父母互帮互助的同住,但儿子更可能与父母互帮互助,这一点在
                农村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
                    排行差异不明显可能与合作型同住代际双方个体的考量有关,如
                果在连续式分家中老小最终也从父母的家中搬离,那么,当亲代与子代
                因为各有所图而选择重新组合成一个大家庭时, 个体效用的考量与彼
                此需求的匹配为优先考虑,排行在其中并不起决定作用,父母与子女彼
                此商谈、权衡并最终进行同住的抉择。
                    性别差异则可能与中国“从夫居”的传统有关,女儿在婚后与丈夫
                居住,当家庭因为工作与家庭的冲突需要照看小孩,或住房上有所困扰


                                                                          · 233·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