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4 - 《社会》2022年第6期
P. 244
“单方索取”还是“相互需要”
从过去的一次性分家到现在的连续式分家, 老小成为最有可能留在家
中的人,因此享受亲代帮扶的可能性更大,也更可能成为养老责任的承
担者。
本文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以亲子双方需求分布为切入点, 深入探
讨代际同住的异质性。 首先,本文把看似相同的代际同住按照代际双方
的需求差异划分为不同的同住类型;其次,在此基础上还进一步分析了
子女的性别和排行差异是如何体现在代际同住模式中的。 这从全新的
角度描摹了代际同住中代际关系和代际责任的全景图, 深化了对代际
同住的理论阐释。
同时,本文基于中国情境的分析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住中代
际资源的流动与代际双方的需求取向反映了社会变迁中家庭这一共同
体的功能变化历程, 从中可以一窥中国家庭生活变迁的现代性变革与
文化坚守。 通过观察代际关系中需求和资源流动的趋向可以发现,对老
年人而言, 伴随着养老体系的日益完善以及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的构
建,经济依赖在未来将不再是养老的重点,未来农村地区的互惠逻辑可
能也会出现新的态势。 而受限于中国老年护理保障体系的薄弱与发展
缓慢,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仍可能是养老中的薄弱点。 对子女而言,住
房与抚育是家庭生活的两大痛点,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愈发高昂的
住房成本、 抚幼保障服务的不完善等因素都迫使子女或有意或无奈地
将一部分压力转移给父母。 对于同住家庭成员需求的认知与辨析,有助
于未来家庭政策的取向选择与重点布局,使政策更加精准、有效。
本研究也存在以下几点局限: 一是未对老年人的情感慰藉需求进
行度量。 尽管问卷对老年人与子女的见面频率与打电话频率进行了测
量,但并未直接对老年人的情感需求进行询问。而且,对子女而言,对父
母的情感依赖可能推动着他们与父母同住, 但很难区分到底是哪一方
的情感需求。 二是本研究可能低估了子女的住房需求,仅考虑了子女居
住在父母家中这一直接的住房依赖, 但也可能存在父母资助子女购房
的间接住房依赖,因为数据所限,本文并未对此展开分析。 三是对中间
子女的处理“模糊化”。 同为中间子女,其内部可能也存在差异,囿于篇
幅,本文未对此进行更细致的分析。 四是受限于数据,本文仅对与父母
同住的一对一子女进行了分析, 没有对父母与不同子女轮流同住或同
时与多个子女同住的情况做进一步探讨。 五是虽然控制了老年人的年
· 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