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6 - 《社会》2022年第6期
P. 226

“单方索取”还是“相互需要”

                父母转移家务劳动的压力(陶艳兰,2011),家务需求也是代际同住中子
                代的重要需求。 综上所述,本文将子代需求主要概括为住房需求、家务
                需求和隔代照料需求三个方面。
                    既有研究表明,亲代的需求体现在生活照料、经济赡养、情感慰藉
                三个方面(崔恒展、李宗华,2012)。有研究将老年人的年龄、婚姻状况和
                健康状况作为衡量是否对子代有需求的重要因素(Logan,et al.,1998)。
                随着逐渐年迈,老年人将面临收入减少和健康水平下降的问题,外界的
                支 持 至 关 重 要, 而 配 偶 和 子女 是 他 们 获 取 支 持 的 重 要 来 源(Pimentel
                and Liu,2004)。除了经济支持和照料支持,老年人的情感需求也日渐凸
                显。 为了获得子女的情感慰藉,他们可能会主动付出经济和劳务资源,
                甚至放弃权力争夺,以建立与子代的亲密关系(刘汶蓉,2016)。 父母与
                子女同住,一方面可能是为了获得经济资助或生活上的帮扶,另一方面
                也可能是出于“粘小”的考虑,在情感上希望得到子女的问候与关爱。
                    根据亲子两代的不同需求及其组合, 我们将代际同住划分为子代
                有所求、亲代有所求、两代均有所求和两代均无所求,并分别命名为“抚
                育型同住”“赡养型同住”“合作型同住”和“疏离型同住”。 基于此,本文
                可以深入探讨不同同住类型形成的动因及选择机制, 看清表面上相同
                的代际同住形式背后的不同原因及差异性。
                    (二)代际同住中对子代的选择机制
                    对于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来说,由于只有一个子女,所以他们只有
                代际同住与否的选择。 对于多子女家庭的父母来说,他们会与哪一个子
                女同住,或者是否在不同阶段改换同住的子女,这些问题仍值得探究。
                代际同住亲子选择的背后实际上是家庭养老责任的分担和家庭资源的
                继承与分配问题,这既涉及子女的性别,也和子女的排行有关。
                    子女的性别是划分家庭责任的重要维度。在传统中国社会,父母与
                多个已婚儿子组成的联合家庭是理想家庭模式。 这种传统家庭以亲子关
                系为主轴, 赡养老年父母的责任往往就会落到成年的儿子及其妻子身
                上(Chu,et al.,2011)。 女儿在出嫁以后成为夫家的人,对自己的亲生父
                母就不再承担正式的赡养 义 务(Greenhalgh,1985),也即 中国 的代际同
                住以“从夫居”为主(巫锡炜、郭志刚,2010)。 近十几年,也有研究指出,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 女儿都在赡养父母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Xie and Zhu,2009;唐灿等,2009)。 许琪(2015)通过家庭内部的比较发


                                                                          · 219·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