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3 - 《社会》2022年第6期
P. 223

社会·2022·6

           单一主体视角往往忽略了同住行为背后的亲子互动和资源交换。 近年
           来学界逐渐认识到,不仅是父母的需求,子女的需求同样是导致代际同
           住的重要原因,年轻夫妇很可能在住房、家务、抚幼等方面对父母存在
           依赖( Frankenberg,et al.,2002;Smits,et al.,2010;宋健、戚晶晶,2011;许
           琪,2013)。 由此可知,表面上看似相同的代际同住,背后的动因可能大
           相径庭,这既可能是代际双方各有所求的主动结合,也可能是某一方有
           所需求,甚至可能是代际双方都被迫无奈的权宜之计。 实际上,这是文
           化传统的价值规训与社会转型的现实需求等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
               有关代际同住的既往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探讨代际居住方
           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抑或是同住对家庭生活、子女赡养行为等的影
           响(谢桂华,2009;吴帆、冯丽琴,2020);二是将居住安排作为探讨代际
           关系的维度之一(石金群,2016;曾旭晖、李奕丰,2020);三是更为聚焦
           地分析同住家庭中家庭成员的结构、规模变化(王跃生,2013;马春华,
           2016)。 但无论是哪一种研究,都没有对代际同住本身的异质性进行讨
           论。 事实上,代际同住这一居住安排并非同质化的,由不同的需求驱动
           的代际同住背后代际互动的方式与代际资源的流动也不尽相同。 而在
           多子女家庭中老年人究竟与哪个子女同住也反映了一个家庭内部的资
           源分配与责任分担状况,这种选择既受过往文化传统的影响,也被现代
           化进程中的种种因素左右。 过往研究缺乏对亲子双方需求指标的系统
           化构建和在此基础上代际同住类型的划分, 难以深刻描绘变迁道路中
           当代中国家庭的代际同住模式的全景图, 更难以准确展现不同家庭中
           父母和子女的代际互动与责任分担逻辑。
               基于此,本文依据亲子两代的不同需求划分同住家庭,对全国老年
           人的代际同住进行定量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类型的同住中子
           女的性别和排行所起的作用, 以探讨在不同需求组合模式驱动下代际
           同住的特点。 具体而言,本研究尝试回答以下问题:一是在当今中国的
           代际同住模式中,谁的需求表现更突出? 代际同住亲子双方的交往究竟
           是两代人“相互需要”,还是一代人“单向索取”? 亲子双方的需求又各
           自表现出怎样的倾向? 二是在多子女的家庭中老年人与子女同住的选
           择机制是什么?儿子是否依旧是父母同住的偏爱对象?女儿在代际同住
           的养老中又有什么功能? 在多子女家庭中,不同排行的子女又怎样实现
           责任的分担? 这些机制在城乡间是否存在差异?


           · 216·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