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4 - 《社会》2022年第4期
P. 164

非自主回忆:普鲁斯特论个体记忆的社会性

                忆理论是人文的,哈布瓦赫的记忆理论则是社会科学式的。 前者不断求
                证于个体的感性和直觉,后者则求证于科学和理性;前者的方法强调记
                忆的自动呈现,后者的方法则强调记忆的理性建构论。 普鲁斯特记忆理
                论中“社会神圣”意涵的典型案例为马塞尔及其母亲对去世外祖母的追
                忆,体现了一种社会精神的凝聚和代际传递。 这一神圣社会意涵源于由
               “非自主回忆”启发和铺陈出的记忆中的社会和个体的互动。 这与既往
                学者对他的记忆研究有很大的区别。 学界普遍从小玛德莱娜点心的“无
                意回忆”之回忆方法论角度理解普鲁斯特,或者讨论他的记忆真实概念
                (阿斯曼,2007:61)。 本文提出的“圣化外祖母”一说,也可以说是从集
                体记忆角度解读普鲁斯特的一个结果, 而从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角度
                理解个体记忆的本质也有重要的社会理论意义。
                    在本文,“社会神圣”是一个关键概念,它来自涂尔干的传统,也是
                哈布瓦赫集体记忆理论的核心要旨,这一“社会品质”思想贯穿哈布瓦
                赫的记忆理论。 在涂尔干的理论传统中,社会神圣带有“强迫”和“提
                升”个体的意涵。 基于社会本体思想的“社会神圣”是哈布瓦赫记忆理
                论的基础观念,他的这一观念给了我们观察个体记忆的视角和方法论。
                在这一角度下,理解个体记忆的方向必将走向集体记忆,例如,在面对
                普鲁斯特的个体记忆时,我们也能清晰地读出哈布瓦赫意义上的“社会
                神圣”意涵。
                    但普鲁斯特的个体记忆理论还有其他意涵, 即社会与个体之间不
                仅为强制和吸引的关系,还包括个体创造社会的过程,即所谓的个体能
                动性发挥作用的过程,个体在多重社会的可能性中做出选择,这对于社
                会的形塑具有重要意义。 普鲁斯特的社会概念既包括社会的力量,也包
                括个体的力量,社会与个体之间是一种混融的存在。 这一方法论基础是
                主客体的混融(尤其充分重视主体)。 这是普鲁斯特和哈布瓦赫的根本
                区别,也是今天社会学的记忆研究关注普鲁斯特的现实意义所在。 在对
                当下中国社会学的发展进行反思时,我们发现,居于主流的社会学范式
                (强调人的社会性维度)对于描述和解释社会有很多不足,例如,哈布瓦
                赫脉络的集体记忆理论对于个体如何适应社会是缺乏讨论的, 社会学
                范式的痼疾是一直强调社会对个体的强制(或激发、提升)作用,即社会
                居于主导, 但对于社会的多重可能性以及个体居于期间的创造作用是
                有所忽视的。 普鲁斯特给我们的启示恰恰在这里,他为我们描画了丰富


                                                                          · 157·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