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3 - 《社会》2022年第4期
P. 163

社会·2022·4

           赫对梦境否定的根本原因来自于他过强的社会本体论思想。 由于他执
           著于“社会本体”,没有深入挖掘“记忆”的生命性,也就错过了普鲁斯
           特所谈及的记忆的深层形象,这主要表现为对个体记忆的精妙之处和
           梦境的阐释都远远不够。 普鲁斯特恰恰在这里做了很多探讨,他的观
           点是:梦境与现实对记忆的作用几乎是一致的,反复出现的梦境可以
           成为人们的记忆。 可以说,普鲁斯特的记忆理论延续了柏格森的生命
           哲学的本意,即记忆是人的生命性和社会性的混融。
               不过,笔者在这里还是要强调一点,即,尽管他们二人进入记忆的
           路径不同,但哈布瓦赫的“社会神圣”成为探查普鲁斯特生命记忆的必
           要视角,而普鲁斯特所谓的“神性”也带有社会性基础。 普鲁斯特认为,
           对“非自主回忆”所引发的“幸福感”总有种未能说透的感觉,这种模糊
           的感受至少应该得到澄清,即要说清楚背后的多种力量。 他认为,这种
           能够激起人们“高尚、纯洁、真实的感情”的背后是一种精神现实,否则
           生活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笔者认为,这种感情背后的精神现实,有一部
           分因素被涂尔干( 2006)称为“集体欢腾”,普鲁斯特则称之为“幸福感”
          “满足感”,二者有部分重合。涂尔干是从原始澳洲部落的聚会中参透到
           这种精神现实的, 普鲁斯特则得之于一个人独处时重新沉浸于过去的
           时刻, 得益于一些物件的激发与启示。 他们两人讨论的手段和终点不
           同,普鲁斯特讨论的终点是艺术/文学(专注于人的生命性,回到生活本
           身),而涂尔干的终点是“社会力量”(纯粹的社会性)。 涂尔干看似明晰
           这种神秘感的根源,但始终有简单化生活的嫌疑,因为“个体”在这一理
           论脉络下是抽象的,缺乏生命的温度。
               概而言之,尽管普鲁斯特的“非自主记忆”与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
           有所不同,但我们还是要注意到,“非自主回忆”不仅与集体记忆有对张
           的关系,还有一种殊途同归的关系。 也就是说,从“非自主回忆”激发的
           内容来看,它保存着社会品质的内涵,也具有社会精神,而这正是哈布
           瓦赫集体记忆和涂尔干的集体欢腾的社会理论遗产。

                六、结论与讨论

               本文首先从普鲁斯特的“非自主回忆”概念入手,试图论证这一记
           忆的核心带有“社会神圣”的意涵。在这方面,集体记忆理论的奠基人哈
           布瓦赫提供了观察普鲁斯特记忆理论的“社会性”视角:普鲁斯特的记


           · 156·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