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8 - 《社会》2022年第4期
P. 118
体验本真性:北漂青年的社会交往与双重生活
的”(贝拉等,1991:185),看似反感物质利益,但追求的其实也是一种个
人利益,只不过是非物质的自我“精神利益”,因而表现型个人主义本质
上遵循着功利的逻辑。“功利型—表现型”文化所建立的包容个性的生
活规范实际上仍是一种被消费主义塑造的制度化生活模式。 这一洞见
精准地指出制度逻辑隐秘地影响着属于本真性的自我表达。 其次,功利
型与表现型两种文化的暧昧状态, 导致个体与公共生活的关系也处在
矛盾和暧昧中。一方面,自我表现离不开与他人、社会建立的关系;另一
方面,个体对自我体验和精神利益的高度关注,使其常常退缩回自己的
内心世界。 因此,在功利型和表现型主导的心灵世界中,个体建立的联
结脆弱又短暂。公共生活所塑造的是充满悖论的“私人公民”,个体表现
的自我实质上也是一种“空洞的自我”,时刻处在紧张之中。
本文从制度性个体化的双重性视 角 分析 北 漂青年的复 杂 生活处
境,凸显制度化的人生模式与本真性追求之间的关联与张力。 中国社会
个体化的制度环境与西欧社会并不相同:首先,在福利保障制度尚不完
善的条件下, 推动个体化的制度条件主要是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和私
营化,而缺乏保障的个体被迫接受风险的完全个体化(肖瑛,2012);其
次,对财富积累、物质主义的追求等早期现代性的要素在中国社会仍占
据主导地位,个体必须为最大化的市场效益服务,工作制度对个体生活
形成系统性挤压,同时,人们在心智层面又表现出晚期现代性中追寻生
活政治的需求(阎云翔,2012),使得制度与本真自我的张力更为突出。 8
因此,本研究中的“制度”指由国家与市场推动的以劳动力市场为核心
的竞争性制度环境,包括流动、工作制度、消费主义等。制度环境对个体
生活的系统性挤压,使北漂青年过上了标准化、模式化甚至原子化的生
活,即“制度化的人生模式”。
三、 田野和方法
青年空间是对公众开放的、 主要面向受过高等教育的都市年轻人
的公益性小型城市公共空间, 是中国后工业时代新型城市空间和公共
8. 尽管贝克认为劳动力市场是推动个体化的核心动力,但他也指出政治、社会领域的
保障制度也在维系个体化的生活。 在中国社会,国家仅在经济领域推动个体化,在其他
领域则限制个体化。 不过,学者们所称的中国“未完成的制度性个体化”的“未完成”实
际上指的是不同领域制度间的矛盾性,并不意味着中国社会的个体化不具备制度性。
·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