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4 - 《社会》2022年第4期
P. 114
体验本真性:北漂青年的社会交往与双重生活
理论中十分重要却常被忽视的命题。 1 如果混淆两者或忽略其一,要么
容易将个体化简单理解为个体的解放和崛起;要么过于强调制度要素,
将个体本身置于个体化研究的视野之外(Yan,2012)。因此,在勾勒结构
变迁的同时, 挖掘人们在主观层面如何处理个体化这一社会过程,即
“权变之关键”( crux of contingency),有利于全面理解个体化进程及不同社
会情境的差异性(Beck,2007;Yan,2012;贝克、贝克-格恩斯海姆,2011)。
(一)奋斗个体:中国个体化的主观样貌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流动性加剧和个体脱嵌的趋势表明,中国社会
在一定程度上也踏上了个体化的道路。 然而,与西欧社会以“民主—福
利”体制下的自由个体为基础的个体化模式不同,中国社会的个体化更
多在个人与“国家—市场”的关系中展开,且后者发挥了主导作用。已有
研究指出,国家通过解除流动限制、劳动私营化、住房私有化、教育市场
2
化等市场导向的举措以及各种“利益导向” 的策略使个人与国家松绑;
同时, 获得解放但被限制集体诉求的个人被直接裹进市场经济和消费
社会中,为自己的生活负责(阎云翔,2012;钟晓慧,2020)。 在这种福利
制度尚未充分建立的“被删减的制度性个体化”中,个体被迫独自处理
诸多风险(贝克、贝克-格恩斯海姆,2011;肖瑛,2012)。 因而,在主观上
塑造迎合结构变迁的自我样貌成为推动个体化的重要机制。 对此,延续
西方主观个体化研究中对“进取自我”(enterprising self) 的讨论(Rose,
1992),学者们发展了“奋斗个体”的中国主观个体化范式。
阎云翔(Yan,2012)用“奋斗个体”来概括中国社会的个体样貌,认
为个人成功成为自我认同和社会评价的首要标准。 制度层面的解绑,加
上官方在意识形态层面宣传的“素质”“成功”“致富”“人上人”等话语,
让个体主动为自己的生活负责,被对成功的欲望和失败的恐惧所驱使,
从而形成奋斗个体。 3 奋斗个体具有四方面特征。 第一,“成功”主要是
1. 本文的个体化主要指以贝克为核心的学者(还包括贝克-格恩斯海姆、吉登斯、鲍曼
等)提出的第二现代性下的个体化,专指一种社会结构的变迁,区别于新自由主义意识
形态下自由个体崛起的个体化(详见贝克、贝克-格恩斯海姆,2011:作者自序)。
2.“利益导向”(railroading with self-interest)的策略是指“国家用诱人的经济或政治回报
来引导个体选择那些对国家有利的行为方式,并在国家设定好的边界内发挥自我控制
或自我管理的能力”(阎云翔,2012:344)。
3. 对“奋斗个体”的理解,有两点需要厘清。 一方面,奋斗个体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历史
根源,暗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勤劳”的内涵,但彼时勤劳更多是为了家庭和(转下页)
· 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