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3 - 《社会》2022年第4期
P. 113

社会·2022·4

           平常生活很不一样的讨论和聊天”。 30 岁的她就职于传媒行业,北漂了
           6 年,平常的工作枯燥无味,上班“像在一滩死水里”,而闲暇时间在 A
           空间参加社交活动,是她生活中少数感到兴奋的时刻。 无数场正式或非
           正式的公共讨论与社交活动曾在 A 空间上演, 许多像江姗一样的北漂
           青年在这里相遇,相谈甚欢。
               青年空间是近年兴起的新型公共空间,旨在为都市青年提供精神
           交流场所,营造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主要举办沙龙、分享会、读书会
           等活动。 参与者大多是中产阶层北漂青年,年龄在 18 到 35 岁之间,未
           婚,基本都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属于城市白领新移民(张文宏、雷开春,
           2017)。 作为改革开放后经历市场转型的一代青年,他们从家庭中“脱
           嵌”,独自来到都市打拼,是中国个体化进程的排头兵,过着以自己为
           主的生活。 和江姗类似,尽管都市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机会,但奋斗的人
           生模式时常让他们感到无趣和怀疑,而 A 空间的公共生活“可以让大
           家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很深刻的交流”,感受到共鸣和自我意义感。
               现有研究大多在“奋斗个体”(striving individual)的框架下理解个体
           化进程中我国青年的主观样貌(阎云翔,2012;Hanser,2001)。 在国家和
           市场主导的制度性个体化的约制下, 个体将自己锻造成追寻个人成功
           的奋斗者,同时积极拥抱消费主义以填补集体生活的缺失。 这一分析框
           架强调“国家—市场”对主观心灵的塑造,并着力刻画追求个人利益而
           缺乏公共性的功利型个体面貌。
               与此不同,A 空间中的北漂青 年 表 现 出 对公 共 生活的自 主 追 求 ,
           似乎满怀理想主义。 如 A 空间的跨年贺词所说:“A 青年空间和一批批
           对生命、对集体、对时代有过思考的青年伙伴,共同为彼此构筑了一片
           理想主义的栖息之地。 ”他们身上呈现了已有主观个体化研究未展现
           的复杂样貌。 这让我们不禁困惑:他们为什么选择参与 A 空间的活动?
           这种“和平常生活很不一样的讨论和聊天”对他们而言意味着什么? 本
           文通过呈现青年空间中北漂青年生活的复杂性,尝试反思功利型“奋
           斗个体”的主观个体化范式,以丰富对当代青年生活处境与主观世界
           的理解。

               二、文献回顾与理论视角

               主观/微观个体化与客观/宏观个体化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个体化


           · 106·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