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3 - 《社会》2022年第3期
P. 33
社会·2022·3
家族女性避难五都时殉难的故事。
戴氏,马平人,庠生计于京妻,丁亥避乱居五都凤山村,于
京被叛丁所杀,氏亦持镰刀自刭死。 26
计于京是计大昭的祖父辈,文中的丁亥年即 1647 年,正值覃鸣珂
大掠柳州,计大昭携全家回到五都生活之际。 也就是说,这次动乱导致
了一大批计氏后裔回故乡避难,乱定之后,也有像计大昭这样的子孙最
终选择留在五都地区生活。
其实这时的五都也不完全安定。 即便是在清初乱定之后的一段时
间里,五都及其邻近地区在融入国家体系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清雍
正年间,广西巡抚金 鉷 曾针对邻近的三都四都地区发 布 了“定 三都告
示”,对这一区域内的社会失序有过如下描述:
查得马平县三四都地方,首恶韦光夏,黎村首恶扶溜,龙
村首恶法鉴等不畏王法,不纳钱粮,劫人财物,抢人牛畜,官府
传唤,辄敢藏匿不出,附近村堡尽受尔等之害。 27
由此可见,当地“叛乱”的主要原因仍然是“不畏王法,不纳钱粮”,
金鉷也在告示中不断强调交纳赋税的正当性以及逃避赋税可能遭到的
惩罚,说明这一地区(共有“六都”)虽已纳入国家编户体系,但国家政权
在地方上的治理能力依然较为薄弱。
这份“告示”提到的地区并不包括明代“叛乱”最为频繁的五都,这
颇令人惊讶,但也说明当地的社会抵抗不再具有普遍性,五都至少在这
一阶段符合当时国家政权的期待。 虽然我们没有直接的证据说明,这一
局面的形成与计大昭这类有城市与国家管控经验的人定居于此有关,
但很显然,他们成为沟通国家与地方社会、都市与乡村、汉族与壮族的
重要桥梁,从计大昭及其儿孙的姓名与“字号”来看,他们所受的教育均
是儒学教育,具有文人身份与相应的文化认同。 这也说明他们即使回到
五都,也仍延续着都市里的儒学教育,把文字、书写乃至儒家伦理礼仪
等带回五都地区的同时,也部分拾回曾经被祖先厌弃的“村俗之陋”,学
会了本地壮语,并且成功融入当地社会,成为与土著居民没有任何差别
的壮族百姓。
而这些“地道”的壮族也不再是原来的壮族。 李鹏(2020)对这一区
26. 参见:舒启,《柳州府志》卷二十七,广西图书馆藏。
27. 参见:舒启,《柳州府志》卷三十六,广西图书馆藏。
· 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