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2 - 《社会》2022年第3期
P. 32
传说、风水与一个多民族宗族的生成
山,面朝“三河交集”,“墓呈圆形,直径 5 米,高 2.5 米,料石砌成,极为
壮观,……墓前地坪宽广,可容千人拜谒”。 24# 1992 年,因城市建设征地
需要拆迁计嘉邦坟墓,计氏宗族又集资将计嘉邦迁至“龙葬虎地”,安
葬在豢龙公之墓的右侧,由此,计氏宗族史上最重要的两 位 先 祖 又 聚
集到了一起。
计氏族谱的编撰也在不断地修订与完善之中。 从明代凌迪知收录
计仲政传记进入《万姓统谱》来看,计氏家族在明代似乎也进行过修谱。
另外一次大型修谱活动是在乾隆年间,主持修谱的计泽世感叹计氏“后
裔四散,且居贫寒,衰微极矣”,但同时又保持着计氏的骄傲,担心外人
“混冒,藉称豢龙之裔,亦曰旧家之族”,因此重新修订了族谱并制订新
的字辈。 25 而最近一次修谱活动发生在 1996 年, 也是迄今为止规模最
大的一次,其成果为《计氏春秋》一书,是目前收录计氏宗族成员信息最
全的一份族谱。
所有这些均来自“豢龙传”神话的广泛流传和计氏子孙对祖先与风
水的认同。 通过“豢龙传”的书写与广泛传播,豢龙公墓的重建、碑文叙
事以及 “豢龙传”神话共同成为柳州及邻近地区人人皆知的故事,豢龙
氏子孙也成为柳州计氏一族的身份标志与自我认同,计氏一族从由显贵
组成的松散家族社群转换成了基于共同祖先认同的宗族组织。
更有意思的是,这一宗族组织还是由多民族成员构成的。 在目前的
计氏宗族成员中, 生活在原柳江县以及由柳江县迁往象州县的计氏后
裔多为壮族, 而居住于柳州市区和市郊以及迁居鹿寨、 荔浦者则为汉
族。 也就是说,由同一祖先一脉相承的计氏子孙目前分为壮、汉两个不
同的民族。
宗族成员中的壮族多分布在故乡五都地区, 因此计大昭可能并不
是最早重返五都生活的计氏后裔。 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现存的族谱对
部分早期祖先之后代的记载缺失, 又或许是生活在传统五都地区的计
氏后裔的早期系谱关系难以追溯, 因此一些在科举上成就不高或难以
适应府城生活的成员较早地回到了故乡五都繁衍后代。 事实上,五都地
区也一直是计氏子孙的退路与避难所, 柳州地方志就记载了一位计氏
24. 参见:计志鹏,1996 年,《龙葬虎地》,载于计大开、计智谋,编,《计氏春 秋》(内部 资
料),第 29—30 页。
25. 参见:计泽世,1996 年,《旧族谱序》,载于计大开、计智谋,编,《计氏春秋》(内部资料),第 1 页。
·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