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7 - 《社会》2022年第2期
P. 137

社会·2022·2

           的“死亡本能”,我们才能重新定义战争,反思我们对于战争的态度,最
           终探索人类本能同文明之间的健康关系,寻求合理的教育之路。
               帕森斯(Parsons, 1978:82-88)准确认识到,弗洛伊德说到底思考的
           是人的境况(human condition)这一母题,战争则构成了它的底色。 在迄
           今为止的诸多思想流派里, 恐怕只有同弗洛伊德主义联姻的马克思主
           义理论家,如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阿尔都塞等人,才首先从战
           争或破坏性的维度来界定弗洛伊德的遗产, 然而他们用马克思的学说
           套取弗洛伊德,可能在另一方面遮蔽了后者的理论潜能,也就是说,用
           革命话语消解了教育的未来。
               要从战争经验理解弗洛伊德的学说体系, 他的 《精神分析引论》
           (以下简称《引论》)一书无疑是最合适的阐释工具。 这部著作是一战期
           间弗洛伊德在维也纳大学的演讲集,也是他最为人所知、影响最广的
           作品(盖伊,2016:413)。 当时,弗洛伊德应邀面向一般听众系统地讲授
           他的学术思想, 因而演讲既包括了精神分析运动前期的所有成果,也
           展现了后期思想的萌芽。 更为重要的是,一战构成了《引论》一书的视
           域和理论发展的主线,它在再度激活此前诞生的精神分析之思想生命
           的同时,也引导作者探入更幽深的人性世界。
               本文着眼于弗洛伊德笔下的战争这一现代人的总体经验, 以 《引
           论》作为核心文本,结合他前后期的主要著作,尝试依次探讨以下三个
           问题:第一,在战争的视域里,作为哲学或“第一哲学”的精神分析还原
           出怎样的人类原始经验? 第二,作为社会学的精神分析道出了人类怎样
           的日常状态? 第三,当作为“再教育”学说的精神分析介入日常经验,将
           遭遇怎样的困境,又将发展出怎样的教育艺术?
               二、 普遍的怀疑

               精神分析从一开始就聚焦普通人的经验,关注他们的日常境遇,即
           便世界大战爆发也不例外。 一战仅仅过了半年,弗洛伊德就认清了这场
           战争的本质,在 1915 年发表的文章《对现时的战争与死亡的思考》(以
           下简称《思考》)里,他从平民(non鄄combatant)的视角描写了人们的心路
           历程:人们曾经期待主宰人类的白人国家的领袖,会以世界范围内的利
           益为重,想办法以其他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冲突;人们曾经想象这场
           战争是不会让平民卷入其中的浪漫的骑士之战,但人们想错了,随着武


           · 130·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