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1 - 《社会》2022年第1期
P. 31
社会·2022·1
地,光绪年间在湖北地区开展的矿务行动也承载着对富国强兵的期许。
但当时中国治理结构的特点 (包括有限的行政权力以及传统的地方性
官僚系统) 以及蕴藏在治理结构背后的官绅群体极强的地方意识都与
矿务发展存在张力。 事实上,二者之间的张力在勘矿和试采阶段就已经
体现得非常明显,地方抗阻正是此种张力的一个表现。
以此为背景,本文主要讨论了盛宣怀疏解地方抗阻的方式和策略,
并重点揭示了其中的两个侧面。 第一个侧面是利用关系网络在湖北各
级地方官员中寻求支持者,由支持者协助疏导地方和护卫矿师。 虽然盛
宣怀等人很难通过正式的行政权力调度湖北官员, 但关系网络却在很
大程度上弥补了官僚制度在空间上的不足, 将湖北地方官员的力量注
入了抗阻的疏解过程之中。 第二个侧面则围绕着分利与抚民展开:通过
将总局性质从官督商办改为官办来促进“利归本省”;通过资助公共工
程及部分绅民来与基层地方分利,以此实现抚民。 事实上,两个侧面之
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地方官僚系统中支持者的存在为分利的实现
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没有支持者的引荐、疏导和庇护,盛宣怀等人
很难获得湖北地方官绅的接纳和信任,分利过程也就无从谈起;而从
史实来看,“分利” 本身也是矿局能够获得湖北地方官绅长期支持的核
心原因,“分利”过程的存在稳定甚至扩展了盛宣怀的地方支持者网络,
将地方与矿局之间原本具有的“本土—外来”关系转化 为 地方 内 部 的
“官—民”关系,相比于前者,后者更趋近于一种相对模式化和正规化的
手段。
但不论是疏解方式中的哪个侧面, 都没有破坏既存的地方性政治
社会秩序。 非但如此,不论寻找支持者还是进行分利,都严格遵循了一
个蕴含在治理结构之中的传统治理逻辑,即所谓的“抚地方之民”。在这
个意义上, 疏解抗阻是一种利用现有的资源状态和治理思路对张力进
行弥合,以尽力满足办矿需要的尝试。 那么,这种疏解方式又会对矿务
和矿局产生怎样的影响?
在某种意义上, 解决地方抗阻的过程就是矿局在湖北实际创生的
过程,也是盛宣怀等人试图疏解抗阻,通过“抚地方之民”而让矿局“落
地生根”的过程。 在开办之前,矿局更多地是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员设想
中的事物,它关乎整个国家的建设,具有一种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自觉意
识。 但在盛宣怀实际操办矿务之后,他必须直面治理结构及治理理念中
· 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