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6 - 《社会》2022年第1期
P. 196
家庭背景、班级情境与青少年的跨群体交往
味着,处于劣势地位的群体(如外国移民、少数种族等)可能有更强的
同质交往偏好,他们对群体构成的变化更为敏感。 考虑到流动儿童同
样处于类似的情境,我们预测,随着班级群体异质性的上升,流动儿童
同样更容易将本地儿童排除在朋友圈之外。 换言之,在班级群体异质
性程度并不是很高时, 流动儿童就可能会 出 现 上 文 我 们 所 预测 的倒
“ U”型关系的拐点。
所属群体的同辈群体效应对本地儿童和流动儿童的作用同样也可
能会存在差异。 与流动儿童相比,本地儿童的来源相对单一,且家庭社
会经济地位相对也较高,因而更容易形成对流动儿童的集体性排斥。 这
种集体性排斥不仅针对流动儿童, 也针对那些试图与流动儿童交往的
本地儿童。 因此,当本地儿童与流动儿童发展友谊时,所面临的阻碍和
来自群体内部的压力要比流动儿童更大、更高。 另外,按照布劳( Blau,
1977a,1977b)的观点,由于本地儿童的规模整体上要超过流动儿童,因
而本地儿童跨群体互动的机会本身就要比流动儿童低。 所以,相比于流
动儿童, 本地儿童也更加依赖所属群体提供的跨群体交往机会。 基于
此,我们推测,在其他变量一致的情况下,班级所属群体对本地儿童跨
群体交往的影响要高于流动儿童。
国外的研究发现,不同群体对于外部群体威胁的反应存在显著差
异。 由于移民学生已经学会了应对自己的劣势地位,并相对开放地与
本地儿童友好相处,移民学生感受到的威胁程度因而要低于本地儿童
( Vermeij,et al.,2009)。 有研究也发现,本地儿童友谊关系的同质性程
度受移民学生的显著影响,但移民学生的社会交往并不受本地儿童的
影响(Smith,et al.,2016)。 这些研究意味着,外部群体对流动儿童和本
地儿童的跨群体交往的影响同样也可能存在异质性,但其结论是值得
怀疑的。 这是因为,人们更偏好与地位较高的个 体发 展 友 谊( Yu and
Xie,2017)。“社会认同理论”也指出,个体渴望认同并属于被视为优于
他人的社会群体( Tajfel,1982),这意味着,移民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其实
更容易感受到本地儿童的社会排斥和威胁。 具体到中国的社会情境,
基于户口登记所形成的本地儿童或流动儿童的身份差别具有可变性,
只有那些拥有较高学历的流动儿童父母才有可能够 获 得 本 地的户 籍
(吴晓刚,2007),所以,从整体而言,本地儿童在家庭背景等方面始终
处于相对优势地位。 因此,流动儿童的交往同质程度难以使本地儿童
· 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