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1 - 《社会》2021年第6期
P. 41

社会·2021·6

           度关注。 20 世纪 80 年代开启的新一轮全球化推动了贸易和金融的自
           由化,进而促成跨国公司的盛行和全球金融市场的形成。 面对全球流动
           的跨国公司和金融资本,民族国家的经济主权受到严重削弱。 为了吸引
           国际资本的投资, 民族国家不得不给予跨国公司越来越优惠的政策条
           件,劳工组织的议价地位被严重削弱。 也就是说,前述的经济对于政治
           过程的渗透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进一步加剧了, 导致商业利益以牺牲普
           通大众的利益为代价,进一步绑架政府政策(如降低税率)。 中国在“官
           场+市场”的双重竞争机制下,总体上显著受益于全球化的进程。 其中
           的关键是,在中国各地区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市场竞争加剧,包括国
           内企业到海外投资和建厂,企业的市场流动性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的
          “强势”地位进一步削弱,地方政府必须出台更好的政策才能吸引和留
           住优质企业, 这有助于强化政绩—业绩纽带, 促成更加有效的政企合
           作。 当然,全球化加剧的市场竞争也可能导致“逐底竞争”的负面后果,
           如对劳工利益保护不足、放松环保标准等(黄宗智,2010),需要中央层
           面的有效干预加以克服。

                七、总结性评论与展望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竞争构成了中国经济发展与转型的基本动力。
           在地方竞争背后, 官场竞争与市场竞争的双向嵌入塑造了地方官员与
           辖区非国有企业之间独特的政绩—业绩纽带和地区增长联盟, 并由此
           决定了中国特色政商关系的性质。
               在地区层面上形成的“政绩—业绩”互惠纽带使得政商关系具有清
           晰的绩效导向性、开放性和动态性,也体现了地区增长联盟内部政商关
           系的包容性和广泛性,这是中国政商关系制度化和正式化的属性;但与
           此同时, 政绩—业绩纽带背后离不开地方官员人格化的政治激励以及
           政企之间必要的相互信任关系,这又为中国的政商关系注入了“人格
           化”的特性。过去的文献强调其中的非正式关系、特殊主义互惠、庇护主
           义网络, 但忽略了中国政商关系由绩效导向所衍生的正式化和制度化
           面向及其对狭隘互惠的抑制作用, 而强调地方政府公司主义和政企合
           作的文献则对人格化的政企互信关注很少, 更忽略了地方官员为维系
           政绩—业绩纽带而对民营企业主的信任需求。 本文的贡献之一就是试
           图揭示中国政商关系的两个重要面向,即绩效导向驱动的正式化、制度


           · 34 ·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