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2 - 《社会》2021年第4期
P. 122

“打黑工”:经济理性与道义生存的困境

                     黑烟厂建立联系了。 我们经常到烟厂出差,给烟厂调试设备,
                     需要跟挡车工师傅们一起干活儿,也就慢慢熟了。 通常是过去
                     班组核心成员中有人最先去地下烟厂, 然后慢慢把我们都介
                     绍过去。 1996 年的时候,很多地方烟厂的挡车工都下去了。 烟
                     厂挡车工工资比其他企业工人要高,但是跟地下烟厂比,就低
                     多了, 所以他们下去的是最多的, 就是 1993 到 1995 年前后。
                    (访谈对象S14,原 J 厂钳工,访谈时间:2016 年 7 月 23 日)
                    制假网络具有不稳定性和不安全性,来自政府,尤其是烟草专卖局
                的打假行动会给这一网络以致命打击(唐丽,2003)。 虽然地下烟厂的生
                产具有短期化、不稳定化的特点,但是地下烟厂经营者、挡车工与钳工
                在确保信任与合作关系的基础上,会保持尽可能低的网络密度,以对抗
                风险。对钳工而言,他们和地下烟厂经营者之间是“平时不联系,一旦联
                系随时到”的关系状态。
                    中国的产业工人在市场化转型中经济地位大幅下降, 成为劳动力
                市场中的底层(李春玲,2002;吴清军,2010)。 同时,市场化进程又加剧
                了消费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阶层间分配的差距,增加了城乡居民的生
                活成本和未来的不确定性(林晓珊、张翼,2014:8)。 因此,转型时期的
                国企工人面临双重困境:一方面,下岗导致的失业危机强化了工人对拥
                有相对安全、稳定的工作和收入的需求(佟新,2002);另一方面,生活成
                本及未来不确定性的增加强化了工人对经济利益的迫切需求。 对装配
                钳工而言,去地下烟厂“打黑工”,不仅做到了技能匹配,还能获得丰厚
                的回报,就算铤而走险也“值”了。
                    国企工人的下岗分为“主动性自谋职业”“被动性自谋职业”和“买
                断工龄”三种形式(李培林、张翼,2007:91)。 J 厂钳工“打黑工”的浪潮
                是一个从车间少数工人向绝大多数工人蔓延的历时性过程, 大致分为
                三个阶段, 与上述三种下岗形式相对应。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至 90
                年代 中 期 是“打黑工”的初 期 阶 段 ,以 少 数 钳工“主 动 性 自谋 职 业 ” 为
                主。 这一时期,YJ-14 型卷烟机市场销路良好,J 厂生产效益较高。 作为
                国企工人“中生代”的装配钳工正值青年阶段,尚未面临现实的生存压
                力。 同时,部分城市下岗职工通过双重劳动雇佣方式,利用市场机遇与
                旧体制保障并存的机会采取“趋利”行为(王汉生、陈智霞,1998;李静
                君,2006),少数钳工以请事假、出公差等方式“低调”涉入地下烟厂“打


                                                                          · 115·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