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6 - 《社会》2021年第4期
P. 106

“打黑工”:经济理性与道义生存的困境

                代初,是国企工人的“中生代”。
                    J 厂转型为烟草专用设备生产企业后,装配钳工逐渐进入地下烟厂
               “打黑工”,从事烟草机械设备的非法安装与调试工作。 20 世纪 90 年代
                中期以后,J 厂陷入经营危机,生产效益连年下降,“打黑工”的钳工因
                此日益增多。 2005 年 J 厂破产后,大量装配钳工开始“打黑工”,其中不
                少人被判处轻重不等的行政或刑事处罚, 更有相当一部分工人出狱后
                并未“金盆洗手”,而是“重操旧业”,有“二进宫”乃至“三进宫”的经历。
                L 的“打黑工”生涯始于 2003 年。 2014 年底,L 工作的地下烟厂在一次
                由地方公安、烟草公司、工商管理局等多单位联合组织的打假行动中被
                取缔,所有涉事人员被当场逮捕。 L 因参与非法制造假烟罪,被判有期
                徒刑一年。 L 的“打黑工”经历代表了 J 厂装配钳工在市场化转型中的
                一种选择取向,意味着国企工人在向市场化工人转型的过程中,既有可
                能进入政策法律许可的“地上”经济市场,亦有可能涉足政策法律禁止
                的非法经济市场。 长期以来,相关研究多集中探讨前者,对国企工人进
                入地下经济产业链“打黑工”的问题则鲜有关注。 国企工人不仅是改革
                开放和市场转型的被动承受者,他们的行动也将形塑转型过程本身(闻
                翔、周潇,2007:37)。 本案例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是:J 厂钳工为什么会
                集体涉入地下经济“打黑工”? 这一选择取向对转型时期的经济体制变
                迁与国企工人而言分别意味着什么?
                    (二)文献回顾
                    长期以来,詹姆斯·C.斯科特(James C. Scott)被视为研究市场化进
                程中边缘群体生存选择与抗争的代表人物。 斯科特(2013)延续了恰亚
                诺夫(1996)所提出的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行为嵌入社会关系之中
                的观点, 将东南亚地区前资本主义乡村社会中农民的经济行为置于社
                会、制度与道德文化的语境下考察。 他指出,出于捍卫传统乡村道德规
                范以及等级秩序的生存权和互惠伦理的考量,农民倾向于选择低风险、
                低收入的道义经济。
                     与 斯 科 特 的 道 义 经 济 展 开 竞 争 的 是 塞 缪 尔·波 普 金(Samuel
                Popkin)的理性小农概念。 波普金(Popkin,1979:3-4)认为,道义经济的
                立论大多建立在未经证实的判断之上, 这使得道义经济理论对农业社
                会结构的分析缺乏支撑基础。 波普金在继承舒尔茨关于传统农业现代
                化改造之观点的同时,指出农民具备古典主义经济学“理性人”的基本


                                                                          · 99 ·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