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0 - 《社会》2021年第4期
P. 100
土客结合:资本下乡的用工机制研究
引入外地劳力之后,还是招募了一部分本地劳力。 如此,就形成了一套
以外地劳力为主、本地劳力为辅、“土客结合”的用工模式。
从经济学视角来看, 这套用工模式背后就是一个劳动力数量和质
量如何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供求问题。 因为当地青壮年劳力大部分外
出务工,留守在家的妇女或中老年劳力不能满足菜场的用工要求,所以
菜场才不得不从外面招募合格的劳力。 但这一解释并不充分,因为从经
验来看,菜场招募的外地劳力中实际上也不乏“ 60 后”和“70 后”。 更重
要的是,菜场刚开始之所以会陷入用工困境,并非因为本地劳力数量不
足或质量不行, 而是与本地劳力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对菜场工作的看
法密切相关。因为本地劳力身处故乡,其“主业”是照顾自家的生产和生
活,菜场工作仅被视为一份“兼职”,所以本地劳力才不愿学习劳动技
能,也不愿在菜场投入过多的劳动时间。 之后菜场之所以能够摆脱用工
困境,也并非因为外地劳力数量充足或质量优于本地劳力,而是有赖于
外地劳力的专业化与“乡土性”特征:一方面,外地劳力打工赚钱养家的
目的使他们将菜场的工作视为一份全职工作, 因而愿意大量投入劳动
时间,确保了菜心产量;另一方面,外地劳力群体的组织形式及其内部
亲戚、朋友、老乡等社会关系解决了劳动监督难题,确保了菜心质量。由
此看来,在对资本下乡后的用工实践展开研究时,不能只是将劳动力抽
象为一个类似“物”的生产要素,而必须认识到劳动力首先是一个活生
生具体的“人”,进而也就必须注意到作为“人”的劳动力身上所附着的
各种社会关系,并细致分析他们的看法和行动逻辑。 因此,资本下乡后
的用工实践也就并非一个经济学意义上简单的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供
求问题。
此外, 当前主流学界和政策界对中国农业发展有一种美国式大农
业的想象,但这种想象显然忽视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特殊性。 本文以用工
问题为切入点, 从内部经营和外部环境两个角度探究了乡土社会影响
下乡资本的运行逻辑的具体机制。 菜场初次使用本地劳力之所以遭遇
用工困境, 根本上是因为下乡资本无视乡土社会的家庭生计逻辑而单
纯按照经济逻辑行事之故。 随后使用外地劳力摆脱用工困境,看似脱离
了乡土社会,实则恰恰是有赖于乡土社会中同乡观念作用的发挥。 最后
再次招募一部分本地劳力, 也是菜场在认识到内外有别的乡土逻辑的
作用之后所做出的理性选择。 所以, 正是为了在不同层面适应乡土逻
· 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