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0 - 《社会》2021年第3期
P. 60
城乡关系及其现代化:对费孝通《江村经济》与《茧》的比较
第三,城镇与工厂兼容的可能性。 在旧格局下,城镇商业和工厂之
间存在矛盾,同时由于城镇商业通过垄断市场支配着家庭手工业,也造
成工厂和家庭手工业之间的矛盾。 但这两种矛盾性质不同,工厂和行会
7
的矛盾是组织和精神上的冲突。 随着工厂的发展,行会很可能改组,转
型为现代联合商业公司。 工厂与家庭手工业不一定在精神上不相容,可
能会并存相当长时间。
从经济史的视角来看,工业具有工厂和包买制(又称分发加工包销
制,putting鄄out system)两种组织形式,后者是与家庭手工业/家庭作坊相
结合的。 根据沃勒斯坦( Immanuel M. Wallerstein)的分析,包买制指的是
生产者在自己的住所以自己的设备开展工作;他通常拥有几个学徒,自
己工作或者在小家族集团中工作。 生产者从其他商人企业家那里购买
原材料用以加工生产,后者有权以固定价格“收购”前者加工的产品并
负责将产品运往市场。 包买制在 16 世纪开始广泛出现,这种制度经常
与纺织工业联系在一起, 但是在几乎一切工业生产中都得到运用。 17
世纪欧洲经济停滞时期, 商人企业家为增加利润纷纷将城市工业转移
至乡村,也将包买制推广到乡村(沃勒斯坦,2013a:226-227)。 到了 18
世纪,以英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棉纺织业兴起,工厂工业繁荣,出现了
“工业革命”, 于是资本又向工厂集中, 包买制衰落下来 (沃勒斯坦,
2013b:16-17)。 到 19 世纪,欧洲完成工业社会转型,家户逐渐退出社会
经济生产领域———很可能是因其无力承担工业创新的使命———包买制
彻底没落(托尼,2014:118-119)。
也就是说, 与乡村家户生产相结合的包买制曾经是向资本主义大
工业过渡的一种形式。 对费孝通来说,这种形式不只有利于资本积累,
更重要的是对乡村劳动力的社会保障。 英国通过“圈地运动”将大量小
农变为无产者,进而为城市工厂提供了劳动力。 费孝通似乎并不希望中
国的社会改革付出如此高昂的代价。 18 世纪英国的工厂工业使农村人
口大量向城市迁移,中国农村人口的工业转移则可以借助城镇来实现。
在 《茧》这本小说中,工厂确实影响了家庭生丝手工业的生产,但是受限
7. 在欧洲,工厂一般是一个封建性质或公共性质的企业,由企业家承接,在私人动机的
支配下为市场生产商品(韦伯,2007b:109)。 新颖之处在于这是一种专门化、协作的自由
工人劳动。“新工业同行会的法律地位是不稳固的。它们和行会精神颇不相容,所以见疑
于行会”(韦伯,2007b:106-107)。
· 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