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 - 《社会》2021年第3期
P. 21

社会·2021·3

           了城乡关系, 尤其是城市对农村的剥削, 包括地租和利息向城市的流
           动、价值从农村向城市的单向流动、税收向城市的集中、文化与政治生
           活在城市的集中以及不在主义与城乡差距的扩大等问题。 资本主义越
           发展,城市和农村的文化条件差异越大,农村也比城市越落后,城市和
           农村在生活、文化娱乐条件上处于对立状态。 地主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
           城市里,并在城市内消费其地租,出现了显著的“不在主义”,即地主离
           开自己的地产,大部分地租从农村流入城市。 由此,城市的优势地位更
           有利于吸引劳动力和完成资本的积累, 从而推动各种职业种类的增加
           和工商业的发展。
               考 茨 基 ( 1955:256 -259、261 -272)(Kautsky,1988:218 -220、222 -
           232)还分析了农村荒芜的主要原因。 所谓“农村荒芜”是指由于大城市
           的发达和工业的繁荣,劳动力从农村和农业中流出。这是因为:第一,农
           业大生产的发展会把小农及农村劳动力的后备军从农村和农业中排挤
           出去;第二,由于对辅助工资的急迫需要,小农会定期迁徙或暂时外出;
           第三,与农村相比,雇佣劳动者在城市有更多的职业可能,更容易建立
           独立的家庭经济,更能享受自由和文化,因此城市的吸引力很强;第四,
           农业在不同季节对劳动力的需求非常不均, 所以日工需求量常常产生
           巨大波动,而农业雇工是农村雇佣劳动力唯一的工资来源,因此他们的
           生存往往缺乏保障,农业劳动者就会往城市流动;第五,交通便利促进
           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 交通道路发展越迅速,城市与乡村之间往
           来越便利,农村劳动者越熟悉城市关系,就越容易到城市去。 农业劳动
           力向城市流动造成了城市与乡村在智力和体力上的显著鸿沟: 最年轻
           且能自立的人大量外流,乡村留下的大多是儿童和老人。 这些流出农村
           的劳动力大部分是最强壮、最有能力、最有知识的人,也是农村发展最
           需要的人,优良农业劳动力的流失导致了有些地方农业的衰落。 尽管如
           此,任何企图阻碍农村人口外流的行动都是徒劳的,因为城市与乡村的
           经济关系已经极其密切,根本不可能阻止农民不受城市的诱惑。
               考茨基认为,马克思主义原理适用于农业与农村,应该坚决打消小农
           占有小块土地的迫切愿望,并且要告诉农民,他们不可能与资本主义大生
           产竞争,他们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抵抗进步,要么被资本剥夺。 当然,考茨
           基的政治目标非常明确,即团结农村具有无产阶级性质的小生产者,引导
           他们直接占有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成果,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 14 ·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