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7 - 《社会》2021年第2期
P. 67

社会·2021·2

           礼仪式上,这对新人打破传统,全程侃侃而谈,让整个黄家村都非常诧
           异(林耀华,2000:97-98)。 可见此时的农村,传统的婚育方式仍然在人
           们的观念系统中占据主流位置。
               在中国共产党于 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由点及面进行的婚姻家庭改
           革中,革命理想、传统伦理和地方风俗开始混融(丛小平,2009;王颖,
           2018)。在这种新型的婚育实践中,虽然“婚姻自主”的原则被确认(丛小
           平,2015),但在给予青年男女自决权的同时,实质上也包含着对前者的
           收紧和限制(黄宗智,2006;周蕾,2017)。 这一点同样体现在集体化时
           期,父母对子女的婚姻仍然具有相当大的决定权(王跃生,2002),礼俗
           的变迁相较“运动”的时间更为缓慢(贺萧,2017:180-185)。即使在此后
           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文革”中后期,当革命的热
           情 逐 渐 衰 退 时, 传统婚 育 观 念 又 开 始 复 兴 回 潮 (李 秉奎 ,2015:158-
           160), 保 守 的 道 德 观 与 价 值 观 再 次 成 为 乡 村 的 主 流 (赫 特 尔 ,1988:
           417)。 整体来看,在婚育这类家庭私事上,传统道德规范仍然是乡村社
           会的基石与底色, 政治层面的普遍动员并未在根本上动摇家庭与婚育
           的核心价值和准则(吴重庆,2014:34),婚后孕与婚后育的观念依然牢
           固,并被相对完整地延续下来。
               与上述 观 点 不 同 ,阎 云 翔(2006:252-261)认 为 ,社 会 主 义 国 家 对
           家庭的改造是彻底的,村庄中的传统道德让位于国家塑造的社会主义
           道德,因此,当集体化终结之后,乡村社会出现了道德真空,强调个人
           权利的消费主义道德观开始渗入并占据主导地位。 改革开放之后,个
           人主义崛起并被推至高潮, 作为直接体现, 在 20 世纪 90 年代的下岬
           村,婚前性行为和怀孕已经广泛流行于年轻人之中(阎云翔,2006:81-
           83)。 这一思路与斯通(2011:405-412)对 18 世纪英国非婚生育率的提
           升所作之解释有相似之处。 在国家与教会对性 行 为 放 松 控 制 的 背 景
           下,年轻人本身对性行为之道德标准的敬意逐渐降低。 与阎云翔侧重
           国家因素的解释路径不同的是,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的兴起被视作理解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私人生活转型更为关键的因素。 在市场经济带来
           的高流动性下,传统婚育道德观念的影响力日渐淡薄,年轻人对性的
           沉迷追逐和婚外性行为在村庄之中逐渐蔓延开来,呈现一种脱离常轨
           的无序状态(阮新邦、罗沛霖、贺玉英,1998:219-231)。 在城乡之间的
           迁移流动下,走出乡土的青年逐渐接受现代观念和文化价值,未婚先


           · 60 ·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