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2 - 《社会》2020年第6期
P. 162

日常生活的自然意涵:休谟精神哲学的方法论意义

                等人以自然科学的实证精神来建立社会的秩序, 休谟并不追求自然科
                学的实证性和确定性,他恰恰通过选取“日常的视角”来收集和比较材
                料,关注日常语言和观察标示的精神现象,在大多数的普通民众的日常
                生活中寻找“恒常的”“精神性的”原理,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道德和政治
                的可能基础。俗人日常生活中数量占多的精神现象具有合理性。这种规
                则性包含常识和情理,可以取代自然法单一理性,成为社会规范可能的
                合理基础。 在后期,他抛弃了哲学的写作方式,通过文学批评和历史著
                述,在审美、时政、社评和文艺上陶冶民众,启迪政客,更显示了其精神
                哲学的人文性。
                    因此,社会学不是用理论裁剪经验,或用经验填充理论,而是细致
                地将日常生活中的丰富性呈现出来,将其中蕴含的情感、习俗和人性的
                复杂性挖掘出来,这就需要理论的洞察、历史的视野和田野的深入。 当
                前国内的社会学研究中有越来越多扎实的基层社会调查、 深入的历史
                研究,以及中国传统与西方思想交汇性的理论研究,这些都有助于我们
                理解民众行为背后的观念、情感、信念、习惯、精神等细致微妙却又极为
                关键的社会连带性因素。 正是对这些因素及机制的发掘与呈现,才有助
                于作为俗人的哲学家和作为哲学家的俗人获取更多可资利用的资源,
                去处理现代社会中的矛盾、冲突与对立。 也只有对这些因素及机制的发
                掘与呈现,才有助于社会学突破自然科学式的“局外人”视角对社会的
               “有限理解”,真正深入人的精神世界本身,将社会学构建成费孝通所谓
                见得到 “人”和见得到“心”的学问。


                参 考 文 献 (References)

                阿奎那,托马斯. 2017.论法律[M]. 杨天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奥克利,弗朗西斯.2015.自然法、自然法则、自然权利———观念史中的连续与中断[M] .
                    王涛,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巴克勒,斯蒂芬. 2014.自然法与财产权理论:从格劳秀斯到休谟[M].周清林,译.北京:
                    法律出版社.
                登特列夫.2008. 自然法:法律哲学导论[M] .李日章、梁捷、王利,译.北京:新星出版社.
                冯肯斯坦,阿摩斯.2019. 神学与科学的想象:从中世纪到 17 世纪[M] .毛 竹,译.北 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格劳秀斯.2015. 战争与和平法(第一卷)[M]. 弗朗西斯 W. 凯尔西,等,英译 .马呈元 ,
                    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哈孔森 ,努德.2010a. 立 法者的 科学:大 卫·休谟 与亚当·斯密 的自然 法理学 [M].刘斌,
                    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155·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