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2 - 《社会》2020年第4期
P. 72
传统中国社会的情理与人伦
决定了他是否值得同情 ; 二是各人物在剧中的行动背后的出发点是什
么 , 他们对杨四郎的理解和支持是否合理?这涉及对整部剧意义的解答 。
( 一 ) 开场 : 战争与人情
《 四郎探母 》 开场所呈现的是一个普通人在两国交战被俘虏后阴错
阳差的命运和有苦难言的处境 。 以杨四郎独坐沉吟自报家门开始 , 一
段唱念不仅交代了 “ 探母 ” 的因由 , 也以独白的形式将主人公深藏心底
多年的往事与心愿一一道出 。“ 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 , 我好比虎离山
受了孤单 , 我好比南来雁失群飞散 , 我好比浅水龙困在沙滩 ”, 这开头四
句词两句言受困 , 两句言失群 。 不难理解 , 被擒的杨四郎自然是如 “ 笼
中鸟 ”、“ 困沙龙 ” 一般身不由己 。“ 虎离山 ”、“ 雁失群 ”, 远离故土 , 与家
人分离 , 是战争导致人身自由丧失 , 人伦关系解体 。 紧接着的一段 “ 想
当年沙滩会 , 一场血战 ”, 杨四郎回忆了十五年前沙滩会战的惨痛经历 。
这段本应义愤填膺的唱词被四郎唱得句句含泪 , 展现的是苦而非恨 。
我们需要注意 , 此时的四郎并没有将矛头指向敌方 , 更没有指向发动战
争的番邦首领萧太后 , 反而紧接着两句 “ 脱此难 ”、“ 配良缘 ”, 话锋一转
说道 “ 蒙太后不斩之恩 , 反将公主招赘 ”。 这与前文所分析的明代两部
杨家将小说中对杨四郎形象的刻画并无二致 。
战争不是主题而是背景 , 真正让四郎挂心的是南宋故园和北番新
家 。 杨四郎不但没有仇恨北番 , 还感激萧太后招婿之恩 。 与此产生鲜
明对比的是 , 即使是独自一人沉吟时杨四郎也从未提起过大宋或者宋
君 , 他回国也只是出于 “ 思想老母 ”, 并非为了宋廷 。 那是否可以认为杨
四郎心系北番朝廷呢?那也未必 。 本剧着力刻画的是萧太后的家人身
份 , 尤其是作为铁镜公主的母亲 , 作为孩子的祖母 。 在 《 四郎探母 》 剧情
里 , 萧太后的行动逻辑更符合家庭伦理而非政治身份 。
《 四郎探母 》 将两场战争作为背景 , 以战争的紧张感凸显日常生活
的平和 , 这是戏剧的结构特点 。 一触即发的战争为整部戏烘托出 “ 山雨
欲来风满楼 ” 的氛围 , 各种人物的行动与选择就是在这样的紧张氛围中
发生和发展 , 直到结尾调转和化解整场戏的冲突 。 那么 , 剧中人物是如
何通过行动化解这一紧张氛围的呢?本文认为 , 正是剧中人物个个都
坚守人情 , 所以最终才能化解危机 , 但凡其中有一人不是如此 , 四郎的
命运都将是悲剧性的 。 正如研究者所指出 , 人情和亲情是 《 四郎探母 》
中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 人情是人与人相处最重要的原则 ( 李景霞 , 2014 :
·
6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