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 - 《社会》2020年第4期
P. 19

社会 · 2020 · 4

   人眼花缭乱的舞厅世界中 , 人们呈现的人格状态并非帕克所预想的沮
   丧 、 搅扰和消沉 , 而是一种看似十分潇洒的漂泊状态 , 即柯莱希所勾画
   的 “ 离开 ”( 犿狅狏犲狅狀 ): 从一个舞厅到另一个舞厅 , 甚至从东海岸漫游到
   西海岸 。 舞女和菲律宾人的共同之处在于 , 他们都是靠不断地抛弃自
   己的旧生活与旧自我的方式适应和融入新生活 。 当个体如此处理自己
   的新旧经历时 , 呈现了一种流浪者或是机会主义者的人格 。 这是一种
   无根的漂泊状态 , 在新旧冲突之中 , 以舞女和菲律宾客人为代表的陌生
   人生生斩断了自己的根基 。
       五 、 旅居客 : 芝加哥的中国洗衣工

       在芝加哥灯红酒绿的出租舞厅外不远处 , 是一些中国移民开设的
   洗衣店 。 当路人路过这些洗衣店时 , 通过橱窗可以看到内部非常具有
   中国特色的奇怪陈设 。 这些洗衣店店面不大 , 简单地用帘子区分了前
   面的店铺与后面的住所 , 墙上挂着印有中国美人与风景的挂历 , 桌上摆
   的是用来记账的算盘 。 店里的洗衣工有些还留着长辫子 , 穿着长袍马
   褂 。 他们似乎从来不休息 , 当其他的店铺都关门时 , 路人们还可以看到
   中国洗衣工在不知疲倦地熨衣服 。 同样令美国客人感到奇怪的是中国
   洗衣工的生活方式 : 他们几乎不和所在的社区发生任何生意之外的联
   系 。 中国洗衣工不是在他的洗衣店中 , 就是在中国城中 , 只和自己同种
   族的人交往 。 这些洗衣工在美国逗留了二十 、 三十甚至四十年的时间 ,
   但他们与国内的亲戚朋友的联系远多于他的美国邻居 。
       在芝加哥学派的社会学家们看来 , 中国移民是非常特殊的移民群
   体 , 他们身处异国他乡却没有体现出边缘人通常所具有的人格的撕裂
   感 , 而是固守中国的传统 , 生活在族人的社会世界中 。 布济士曾经说
   过 ,“ 中国移民是与美国本土文化距离最远的群体 , 若芝加哥大学社会
   学系没有中国研究生 , 对这一群体的研究恐怕根本难以进行 ”( 犜犮犺犲狀 ,
   1987 : 狓狓犻狓 )。 1932 年夏天 , 布济士遇到了一个聪明的中国小伙子 , 名
   叫肖辰鹏 ( 犘犪狌犾犛犻狌 )。 肖的父亲是一名来自中国的洗衣工 。 肖从小由
   父亲供读中国的教会学校 , 21 岁来到美国 , 正在芝加哥一边打工一边
   读夜校 。 布济士试图将自己的研究扩展到中国移民家庭 , 于是 , 他为肖
   提供了奖学金 , 将肖录取到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 。 经历了芝加哥学派
   理论与田野训练的肖最终回到自己最熟悉的群体中 。 他的父亲和表兄


        ·
    ·  2
      1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