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6 - 《社会》2020年第4期
P. 176

地理空间与住房不平等

   研究 , 大多以个体的社会经济地位特征 ( 这种特征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
   内涵 ) 作为住房不平等的主要解释变量 。 而人们的社会经济地位特征
   主要受制于人们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位置或表现 ( 在单位制情境下则主
   要受制于人们在不同工作单位 、 职位上的分布情况及其表现 , 我们将单
   位制情境下的这种工作组织形态称为 “ 类劳动力市场 ”)。 按照这一逻
   辑 , 住房不平等与劳动力市场或类劳动力市场这一结构情境有密切的
   关联 , 或者说 , 个体的住房行为受制于人们在劳动力市场或类劳动力市
   场结构中的位置和表现 。
       劳动力市场毫无疑问是一种结构性存在 , 这也毫无疑问会对内在
   于其间的人们的住房行为产生一定影响 。 在单位制情境下 , 在所谓的
   类劳动力市场中的位置甚至可以直接决定人们的住房状况 , 这也是 “ 体
   制性因素假设 ” 的基础 。 在住房改革过程中 , 由于存在所谓的内部市
   场 , 人们在类劳动力市场中的位置对其住房获取依然存在一定影响 , 这
   即是体制性因素的持续作用 。 随着内部住房市场的消退 , 人们在所谓
   的劳动力市场中的位置并不能直接决定其住房状况 , 但可以推断的是 ,
   人们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位置决定了其收入状况 , 进而可以通过影响其
   支付能力而作用于其住房状况 。 这不仅是 “ 市场能力假设 ” 的依据所
   在 , 也是当年住房制度改革的 “ 初衷 ” 所在 , 即将住房实物分配转变为以
   工作为基础的货币工资分配 。 2
       如果说 , 以往相关研究采用的是本文开篇所提到的结构取向的视
   角 , 那么这些研究本质上关注的是劳动力市场这一结构形态及其变化
   对住房不平等的影响 。 然而 , 人们的行为是内在于多重结构中的 , 住房
   利益分化并非完全受制于人们在劳动力市场中位置和表现 ( 方长春 ,
   2019 ), 针对西方市场经济体的相关研究早已表明 , 通货膨胀 、 房价涨跌
   等外在于个体的因素同样会作用于住房不平等 ( 犓狌狉狕犪狀犱犅犾狅狊狊犳犲犾犱 ,
   2004 )。 就中国住房不平等问题的相关研究而言 , 与住房行为最密切相
   关的 , 同样也是作为结构因素的地理空间因素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
       ( 二 ) 地理空间与社会不平等
       就如同劳动市场作为结构性因素会影响社会不平等一样 , 地理空



   2.1998 年 《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 》( 国发 [ 1998 ] 23
   号 ) 明确提出 :“ 停止住房实物分配 , 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 ”。


                                                             9
                                                            1
                                                          · 6  ·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