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8 - 《社会》2020年第3期
P. 68

“ 祭祀不祈 ” 与 “ 内尽己心 ”: 以祭礼中的 “ 鬼神 ” 为例论儒家思想的 “ 理性主义 ”

   是具有 “ 理性特征 ” 的伦理 , 在韦伯的界定中就没有问题 。 当然 , 这与前
   引韦伯所说的儒家思想 “ 欠缺宗教根底 ” 并无关系 , 只是因为 “ 理性 ” 本
   身就是一个极其宽泛的概念 , 我们完全可以说儒家伦理对社会秩序或
   社会行动的安排是一种 “ 价值理性 ”——— 相形于清教伦理 “ 激情 ” 地反抗
   传统 , 进而理性地 “ 支配 ” 世界 , 儒教则借由礼制抑制 “ 激情 ”, 从而理性
   地 “ 适应 ” 世界 。
       其次 , 在韦伯看来 , 儒教的 “ 祛魅 ” 是不彻底的 , 例如儒教作为正统对
   ( 更多是源于道教的 ) 民间宗教或巫术的容忍或 “ 低限度的共存 ”。 这是
   现实层面的 。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历史上乃至今日都普遍存在的 、“ 泛灵
   论 ” 式的 、 散乱而不成体系的对民间神 癨 的信仰或宗教实践 。 在韦伯
   ( 2004 : 248 ) 看来 , 这些民间神 癨 是被儒教所编纂的古典经籍所驱除的 , 换
   句话说 , 韦伯认为儒家思想中并没有这些泛灵信仰的位置 。
       最后 , 韦伯认为 , 儒教与巫术之间具有 “ 隐秘 ” 的联系 , 即通过 “ 巫术
   损害 ” 的畏惧或焦虑来强化传统秩序 , 使传统具有 “ 神圣性 ”。 这在一定
   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儒家伦理获得 “ 神圣性 ” 的机制 , 而这一机制与对巫
   术或对鬼神的畏惧有关 。 4
       倘若我们考察儒家典籍的话 , 就会发现韦伯的后两点认识都是有
   问题的 : 首先 , 儒家经典并没有驱除神 癨( 尽管经典中的神 癨 并没有民
   间神 癨 那么 “ 泛滥 ”), 这意味着韦伯所认为的 “ 巫术 ” 及其影响 , 或者说 ,
   对巫术或鬼神的畏惧 , 原本就是儒学精英在其伦理体系中承认的 , 这并
   不 “ 隐秘 ”; 其次 , 对神灵降祸的畏惧 , 也不能被看作是 “ 理性 ” 的儒家伦
   理获得 “ 神圣性 ” 的根本原因 。 换言之 , 对于巫术的或鬼神的这些 “ 非此
   世 ” 的事物 , 在儒教的 “ 理性主义 ” 中并不是如韦伯所言是 “ 缺失 ” 的 , 恰
   恰相反 , 巫术或者鬼神本就是儒教理性主义的一部分 。 也就是说 , 儒教
   伦理非但不缺乏此世与另一个世界的 “ 关联 ”, 且有一套完整而自洽的
   观念体系能够使儒教伦理建立起这种 “ 关联 ”。 这是韦伯分析儒教之
   “ 理性主义 ” 时没有看到的 。
       综上 , 对韦伯之儒教分析的反思讨论就构成了本文的问题意识 。
   具体来说 , 本文拟通过对儒家典籍中相关文本的梳理 , 一方面意图对从



   4. 这并不等同于 “ 没有祛魅 ”。“ 祛魅 ” 就是祛除巫术并反 “ 传统 ”( 吕雨辰 , 2019 : 192 ), 这也是
   一个与 “ 理性化 ” 相联系的极其狭义的概念 。


                                                               ·
                                                            6
                                                           · 1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