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4 - 《社会》2020年第1期
P. 44
没有公众的公共空间 : 北京大栅栏院落调整中的国家与个人
下变得一波三折 。“ 民扰 ” 以北边院子的 “ 小棚子 ” 事件为标志 。 北边院
子是私房 , 住着 60 多岁的两姐妹 , 其子女都不在此居住 。 她们因为靠
着 43 号院北墙自建了一个小棚子而不允许 43 号院拆旧建新 , 最终是
让政府为她们重建了东房才让步 。 但政府的妥协却使东边和南边院子
的居民跟着起哄 。 三个院子的居民都是 60 岁以上且不和子女同住的
退休工人 , 他们每天都很闲 , 也因此表现出了极强的行动能力 。 居民首
先是直接在施工现场捣乱 , 不让工人施工 。 随后不停地给街道办事处
的相关办公室打电话 , 让其无法办公 。 再接着是 “ 天天往房管所待着
去 ”, 同时 “ 还上访 , 包括打 12345 上访电话 , 邮寄上访信件 ”, 等等 。 10 三
个院子的居民有不同的诉求 。 北院居民认为孵化器将来会有很多人使
用 , 会有吹拉弹唱等噪音 , 影响他们的生活 , 所以在根本上反对这个公
共空间的工程 。 最终 , 政府给北院重新翻建了东房并取消了北侧的天
窗 。 东院一居民的根本诉求是要精神损失费 , 实际上是借政府的空间
建设索取经济利益 。 他们家提出来 1 间房要 3 万元 , 3 间房一共要 9
万元 。 最终 , 政府给了东院这户居民 2 万元以息事宁人 。 政府的妥协
进一步鼓励了其他居民的寻租行为 。“ 周边都在运着气 , 等盖起来后再
敲竹杠 。 比原来多了一块砖也扯着要补偿 。 各种奇葩理由都出来了 ,
影响到我就得给钱 ”。 11 居民的行为进一步加深了政府与居民双方间的
误解和不信任 , 使公共空间的良性互动变得更为艰难 。
四 、 两个强干预的院落调整实验及反思
居民认为公共空间是国家空间 , 他们侵占院落空间 , 是在 “ 自己被
国家所抛弃 ” 的心理之下尽可能扩大私人利益的行为 , 是被 “ 国家 — 个
人 ” 关系所建构的 。 这一行为不但没有改善 , 反而恶化了他们室内的居
住环境 。 在这样的情况下 , 我们试图对此进行社会学强干预 , 希望通过
院落调整的动员过程 , 一方面 , 使居民认识到院落的公共性及其对社会
生活 、 社会交往等的意义 , 调整公私关系而达成公共重建 , 另一方面 , 也
可以改善居住环境 , 恢复院落风貌 , 并建立院落有序的管理 、 维护和有
机更新的机制 。 为此 , 我们进行了 犅犛 胡同 5犡 号和 犘犣 胡同 1犡 号两个
院落的实验 , 对这两个院子分别采取了 “ 孵育社会生活 ” 和建立公共空
10.2016 年 4 月 25 日对负责建造社会组织孵化器的房管所工作人员的访谈 。
11.2016 年 3 月 15 日对设计社会组织孵化器的公益建筑师的访谈 。
·
3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