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6 - 《社会》2019年第6期
P. 96
诗与士人的精神世界
对现实的关照,即中国社会变迁中的精神危机和精神世界重建问题。
社会学意义上的“精神危机”不仅意味着社会整体变迁所引发的失范状
态(涂尔干, 2000 ),还在于社会行动( 狊狅犮犻犪犾犪犮狋犻狅狀 )意义上相互理解的
困境。众所周知,这个问题肇始于晚清民国以来的社会历史变迁,如中
西观念的碰撞,世道与人心的调整。当前的精神危机仍是百年前精神
危机的延续,甚至随着资本的涌动和逐利意识的增加而日趋明显。在
这个意义上,思考和研究人的精神世界是建构现代中国社会以及现代
中国社会学所无法回避的问题。
在这个背 景 下,费 孝 通 先 生 提 醒 我 们,“精 神 社 会 学”(刘 少 杰,
2006 )的重要意义是理解人心、探究社会运行的深层基础。因为“精神”
既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方面,也是影响社会秩序形成和维持的重
要因素。人们习惯于将社会学看作“现代性的科 学”( 犌犻犱犱犲狀狊 , 1984 :
狓狏犻犻 ),而其所面对的社会变迁既包括物质层面也涉及精神维度,因此,
关注现代社会( 犿狅犱犲狉狀狊狅犮犻犲狋犻犲狊 )和社会重建,也必然兼及二者。不过,
精神世界的重建远比物质世界的改变艰深复杂,因为它不仅抽象、隐
蔽,也与历史传统和文明构成存在深刻关联。就此而言,关于“精神世
界”的研究需要“走出现代性”,直面传统与文明,如周飞舟( 2018 )所言,
要理解中国人行动的意义和精神世界,不能简单站在“局外人”的立场,
而是要回到中国文明的传统中来。
近年来,一些学者试图在社会思想史和历史社会学视野下开展经
学研究,以探寻中国人行动逻辑的深层根源,给出更符合中国制度传统
和精神气质的解释(如吴飞, 2014 ;周飞舟, 2015 ;吴柳财, 2018 ;安文研,
2018 )。尽管现代中国的学术分类与传统的经、史、子、集分类迥异,但
就学术传统的承继、转化和社会文化重建来说,对经、史、子、集的研究
终归是不可回避的工作。“经”(尤其是具有丰富制度内涵的礼经)“史”
“ 子”“集”,都是现代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资源。在“集”中,“诗”蕴含着
中国文化的重要特质和传统士人的精神气质。钱穆( 2016 : 243 )先生曾
言:“吾尝谓中国史乃如一首诗。余又谓中国传统文化,乃一最富艺术
性之文化。故中国人之理想人品,必求其诗味艺术味。”借鉴这一观点,
可将诗作为理解士人精神世界的切入点,据此可见其“文学不离人生”
“ 融艺术于人生”的境界和追求(陈来, 2015 : 99 ;徐复观, 2001 )。
在社会学的意义上,思考精神世界首先面临的是精神世界在更广
· 8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