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8 - 《社会》2019年第6期
P. 98
诗与士人的精神世界
赋予。费孝通( 2009 : 240 )在《扩展界限》中曾谈及:“人的精神世界,可
以笼统地说成‘人的一种意识能力’,但实际上,这是一个远远没有搞清
楚的问题……社会学对于人的精神世界的研究,当然与哲学、神学、精
神病学这些学科 的 研 究 视 角 是 不 同的,它 应该 是一种‘社 会学’的 视
角。”大体上,社会学视角的“精神世界”是社会行动者对包括自身、他人
与环境在内的整体空间的主观意识、态度和理解。具体到本文则主要
指从“积极入世”到“消极退避”以及二者中间状态的一系列主观意识和
态度。精神世界反映了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交往关系
或社会联系,以及人的生存境遇的变化。
在社会学研究中,与“精神世界”在内涵上存在一定交叉的是“社会
心态”( 狊狅犮犻犪犾犿犲狀狋犪犾犻狋 狔 )概念,尤其是其中的“价值取向”部分。根据杨
宜音( 2006 )的界定,“社会心态”一般指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
社会群体/类别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
共识和社会价值取向的总和。相比之下,精神世界深受思想文化传统
的影响,是社会心态背后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有关“社会心态”的社
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虽然触及了“精神世界”的若干方面(周晓虹,
2009 ;王俊秀, 2014 ),但大多基于对转型社会的思考,其限制体现在:一
是多用“现代”概念和测量工具,难以捕捉和呈现精神世界的复杂性,尤
其是“莫可名状”和“欲说还休”之处;二是“社会心态”概念主要对应于
当下的社会条件,疏于揭示植根于文明传统中的“人心”问题,因而难以
用来理解古今精神世界的嬗变。
关于精神世界的研究需要一个“历史转向”(周飞舟, 2016 )。在宏观
的历史文化意义上,中国问题仍然是古今中西问题,当下问题有其深刻
的历史根源;在具体的研究方式上,挖掘学术资源、传承学术传统是思考
和化解当下问题的必经之途。在这方面,史家的探索可供借鉴,如史景
迁( 2011 )以清初县志为史料基础透视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陈宝良
( 2017 )通过思想与社会交互为用的研究方法阐释明代士大夫的知识与
行动。以今语言之,此类研究均已注重从“社会”的角度思考历史,即对
人物或其精神的研究不局限于文献和思想本身,而是将人物或其精神纳
入社会变迁的背景中来考察,或者深入民情变迁的内部以理解之。
不过,史家在以视野宏阔、史料细致见长的同时,往往在揭示宏观
历史的作用机制或解释宏观与微观的连结上存在限制:如果基于历史
· 9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