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3 - 《社会》2019年第4期
P. 203
社会· 2019 · 4
带来的“壁垒效应”则是这种封闭策略的具体展现。也正是因为严格控
制外部群体的流入,现有体制内群体才可以在再分配过程中维持整体
上的资源优势,进一步表现出体制内的稳定效应和体制与工作流动相
结合带来的收入溢价。
三、基于数据建构工作流动的动态过程
(一)数据和变量
本研究所用数据来自北京大学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中国家庭追踪调
查( 犆犺犻狀犪犉犪犿犻犾 狔犘犪狀犲犾犛狋狌犱犻犲狊 ,简 称 犆犉犘犛 )的 2010 年 基 线 数 据 和
2012 年追踪数据。 犆犉犘犛 是一项全国性、综合性、追踪性的社会调查项
目。在实施上, 犆犉犘犛 采取多阶段、内隐分层、与人口规模成比例的抽
样方法,覆盖全国 25 省,具有全国代表性(谢宇等, 2014 )。在调查内
容上, 犆犉犘犛 涵盖了受访者的基本信息和丰富的工作信息。我们对比
2010 年的基线调查和 2012 年的追访调查两期数据,可以动态捕捉到
被访者在两期数据中的工作流动情况。本文的研究对象为 2010 年时
介于 16 — 65 岁,从事非农工作的劳动人口。经过数据清理,最终得到
样本 4103 个。
我们利用 犆犉犘犛2010 和 犆犉犘犛2012 两期数据中工作模块的丰富
信息,首先构建本研究所关注的核心变量:通过对比 2010 年与 2012 年
的主要工作内容,判断受访者在两年间是否发生工作流动, 1 构建工作
流动变量( 0 / 1 ,“流动” =1 );根据受访者在两次调查中主要工作的工
作单位信息,我们将 “国家机关、政府和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归为“体
制内”,将“私营或外资企业、个体工商户、其他等”归为“体制外”,由此
构建 2010 年和 2012 年的体制变量( 0 / 1 ,“体制内” =1 );根据两年间收
入变化计算出收入增长率,并根据各省、分城乡的 犆犘犐 指数按 2012 价
格加以调整。另 外,统 计 模型 中 的 控制变 量包 括性别(“男性” =1 )、
2010 年时的年龄、 2010 年时的户籍(“城镇” =1 )、 2010 年及以前完成
的受教育年限、 2010 年时该份工作的工龄及其平方、党员身份(“党员”
1. 本研究主要关注工作流动在体制结构上的系统差异,工作流动的分类可以有多个维度,但
本研究的因变量是任何工作流动,即不区分更换雇主或工作单位的流动与单位内部流动以及
职业变化等的流动。
· 1 9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