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8 - 《社会》2019年第4期
P. 128

实质的经济:《礼物》和《大转型》的反功利主义经济人类学


       《礼物》对于“交换”的执着而产生的内部张力,因时代的误解与国
   别学术传统的差异而转变为后人解读与其原旨之间的“外部张力”,表
   现为从 20 世纪中期开始,列维—斯特劳斯的交换理论对涂尔干社会理
   论的“去神圣化”以及 20 世纪末期将礼物与商品对立。从 20 世纪初期
   到末期,从法国到美国,《礼物》走过了一条与莫斯本意完全不同的学术
   轨迹,使人遗忘了作者在开篇就提出的道德和政治主题。颇有意味的
   是,波兰尼的《大转型》也同样遭遇了类似的时代的误解和国别的偏差:
   在法国,《大转型》被视为 20 世纪最经典的十部社会思想著作之一,然
   而在北美学界,波兰尼的影响直到最近都仅限于人类学内部,即便有学
   者认为他的著作对于更广泛的社会思想有重大意义,这样的看法也在
   学界处于边缘地位( 犅犪狌犿 , 1996 : 狏犻犻 )。与《礼物》类似,《大转型》遭遇
   的批评和误读同样与 20 世纪晚期英美人类学理论范式中的文化转向
   ( 犮狌犾狋狌狉犪犾狋狌狉狀 )有关。
       正如表面上波兰尼比莫斯更深入地参与了政治,相较于《礼物》而
   言,《大转型》的命运似乎更明显地受到世界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伴
   随着《大转型》写作的是波兰尼本人的颠沛流离。 1933 年,波兰尼从维
   也纳移民到伦敦,为英国工人不定期讲授经济学课程,并担任牛津大学
   和伦敦大学的校外项目助教,艰难为生(戴尔, 2017 : 138 )。与英国工人
   的近距 离 接 触 使 得 波 兰 尼 有 机 会 将 英 国 作 为 自 己 的 民 族 志 田 野
   ( 犎犪狀狀 , 1992 ),并将之作为自己在《大转型》中反思工业革命对于人类
   社会意义思考的灵感源泉。
       1944 年《大转型》的出版并未为波兰尼赢得应有的声名,并且,作
   为对战后世界构造的期待和预测,政治经济现实亦未像波兰尼预测的
   那样发展。二战过后,波兰尼移民北美并受邀在哥伦比亚大学授课,这
   是因为当时该校经济制度主义学派发展势头强劲。然而到了 20 世纪
   40 年代末,制度主义已经逐渐被主流经济学取代( 犢狅狀犪 狔1998 ),随之
                                                      ,
   而来的是波兰尼的论述在经济学界的式微。 20 世纪 70 年代以前,在
   冷战背景之下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阵营都对波兰尼的论述漠不关心,直
   到 70 年代末期,里根和撒切尔政府推动的“新自由主义”时代以及持续
   的金融危机的到来,加之 20 世纪末期东欧的政治巨变,引导一部分社
   会思想家力图寻找一种不同的社会改革,此时波兰尼才再度备受关注
   ( 犅犾狅犮犽犪狀犱犛狅犿犲狉狊 , 2014 : 6 )。尽管如此,波兰尼从未获得如其对手哈

                                                          · 1 2 1 ·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