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0 - 201903
P. 70

边城瑞丽公益组织的国际理念与草根精神:一个道德人类学的探索


   德在社会中和在人身上的运作逻辑。一百多年来的人类学文献中常见
   道德(及伦理),但人类学家多用这个词来为自己的主题服务,使用大多
   较为随意,对道德的概念内涵及用法本身的澄清与阐述并不多。在过
   去的二十多年,人类学界逐渐兴起了道德人类学的思潮(张佩国、王文
   娟, 2018 ),已经有一些人类学家提出他们分析道德的理论框架,其中,
   在民族志基础上最成体系的有两位。乔·罗宾斯( 犑狅犲犾犚狅犫犫犻狀狊 )提出

   了再生产的道德( 犿狅狉犪犾犻狋 狔狅犳狉犲 狆 狉狅犱狌犮狋犻狅狀 )与自由的道德( 犿狅狉犪犾犻狋 狔狅犳
  犳狉犲犲犱狅犿 )的二分法,前者类似于“社会”、风俗、规范,后者则是在不同的
   规范之间的选择。在罗宾斯研究的巴布亚新几内亚 犝狉犪 狆 犿犻狀 人那里,
   出现了两种再生产的道德,即 犝狉犪 狆 犿犻狀 人原生的关系主义的道德,及
   基督教带来的个体主义的道德———很明显的人类学常见的传统与西方
   的二元 对 立———这 两 种 道 德 都 是 再 生 产 的 道 德 且 是 对 立 的,现 代
   犝狉犪 狆 犿犻狀 人只能在两者中二择一,且一直处在自我质疑之中( 犚狅犫犫犻狀狊 ,
   2007 )。罗宾斯的静态框架显然有太多问题,如再生产的道德与自由的
   道德的对立,以及不同种类的再生产的道德的完全对立,但我们不禁要
   问,不管是原生道德还是西方道德,难道都是铁板一块的吗?其内部难
   道不会有争论乃至罅隙吗?难道只能再生产而无法变异吗?另一方
   面,人们只能在两种再生产的道德中二择一吗?这样的自由太过简陋
   了,这是一种任意,还是外力干涉下的被动?罗宾斯的框架太过呆板,
   无法映照出社会生活的繁杂多样。
       另一位 专 注 于 道 德 人 类 学 的 人 类 学 者 是 嘉 瑞 · 芷 光 ( 犑犪狉狉犲狋狋
   犣犻 犵 狅狀 )。他在检讨了罗宾斯的框架之后,提出一个更精致的道德框架。
   芷 光 先 是 区 分 了 道 德 和 伦 理,又 将 道 德 分 为 三 个 层 次:制 度 的
   ( 犻狀狊狋犻狋狌狋犻狅狀犪犾 ),即官方、权威的道德;公众话语的( 狌犫犾犻犮犱犻狊犮狅狌狉狊犲 ),即
                                               狆
   在生活中运作着的道德话语;具身配置的( 犲犿犫狅犱犻犲犱犱犻狊 狆 狅狊犻狋犻狅狀狊 ),接
   近莫斯所说的惯习、身体技术,是直接、未反思的,其实是道德浸润到人
   的日常姿势与行为中去。芷光特别区分开来的伦理( 犲狋犺犻犮狊 )则出现在
   一个道德破裂 ( 犿狅狉犪犾犫狉犲犪犽犱狅狑狀 )的问 题化 时刻,是个 人有意识的 行
   为,他将伦理与自由( 犳狉犲犲犱狅犿 )、创造力( 犮狉犲犪狋犻狏犻狋 狔        )联系起来。芷光用
   这个道德框架对当代社会变迁时期的莫斯科人进行了细致到位的道德
   人类学分析( 犣犻 犵 狅狀 , 2009 )。
       对芷光的道德框架,我们仍能提出一些问题,比如,所谓制度性道

                                                           · 6 3 ·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