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3 - 201902
P. 223

社会· 2019 · 2

       就在短短的十余年间,分裂感迅速席卷德意志大地的每个角落。
   1848 年革命刮起了第二波分裂浪潮,这次是民族国家同作为它的“黑
   暗质料”的社会分离(马克思, 1963 : 19 )。德意志民族统一的热情越空
   前高涨,普鲁士的权势和武功越震撼着整个欧洲大陆,家庭与市民社会
   就越破败,病态如影子一般与辉煌相随,社会在撕裂,庄园与城市在割
   离,狭隘的容克地主和大资产者为了眼前利益置民族长远利益于不顾。
   作为来自底层的回应,无产者的意志也在觉醒和集结,从此走上漫漫的
   抗争之路。

       社会的分裂推动了第三波分裂潮流———文化或伦理的分裂。 19
   世纪初的德意志学人在文化民族同政治民族、普世主义同民族主义之
   间艰难统一的努力(勒佩尼斯, 2010 : 411 ;梅内克, 2007 )如今归于 瓦
   解,小到学院派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争,大到关乎帝国法权秩序的
   罗马道路与日耳曼道路的对立,直至世界历史图景里的现代进步主义
   观念与古老神秘主义信仰的冲突、澄明天空和混沌大地的对峙,无一不
   是分裂的真实表现。
       当尼采在炮火隆隆的普法战场看到德国人高歌猛进,内心升腾起
   的却是对“德意志性”的厌恶感,他已经如先知一样预见到:看似伟大时
   代的帷幕背后,人不得不去面对生活的整体意义越来越稀薄的命运,不
   得不站立在虚无的颓废者的深渊当中。暂且不论尼采重返古希腊悲剧
   精神之道,他在此提出了真正切中时代命脉的问题:在当下的处境中,
   什么才是具有生命的整体意义的生活?我们又如何去过这样的生活?
       正在诞生的德国社会学家群体既深切地体验到了时代的痛点,又
   志在担当重塑整全人性和伦理的使命。米兹曼( 犕犻狋狕犿犪狀 , 1973 )紧紧
   抓住“疏离”( 犲狊狋狉犪狀 犵 犲犿犲狀狋 )这一尼采式的处境,指出社会学家们有意
   识 地 游 离 于 帝 制 德 国 的 正 统 意 识 形 态 和 学 术 体 制 之 外;林 格 尔
   ( 犚犻狀 犵 犲狉 , 1969 : 162163 )进一步从建设性的视角出发,指出德国社会学
   家形成了一个超乎保守和激进态度的“士大夫”团体,他们以科学的眼
   光正视且应对现代社会条件。无论后来的研究如何推进了对这一新科
   学范式 1 的理解,问题的核心仍然是知识的价值指向或其中的伦理图


   1. 凯斯勒( 犓狊犾犲狉 , 1984 : 931 , 120197 )的经典研究曾总结了德国社会学史叙事的几种范式,
   包括“经典家的历史”、“学派的历史”、“观念的历史”、“科学的历史”、“氛围的历史”等,聚焦的
   无非是知识和知识人的活动及其氛围。

    · 2 1 6 ·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