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1 - 201902
P. 101

社会· 2019 · 2

   学中生态环境与人的行为关系理论,对于完善社区空间结构研究有积
   极作用。
       心理学从人出发看问题,认为人既受环境影响,也能积极改造环
   境。“环境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受到自我意识和外在环境的影响,
   具有学习、分析、概括等能力可以接受周围环境的各种刺激而做出抉
   择,以调节自己的行为,也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后果产生仿效行为
   (孙峰华, 1994 )。居民可以基于对所处生态环境的学习产生不同的互

   惠交往 或 情 感 信 任。 勒 温 ( 犔犲狑犻狀 )的 “心 理 场 域 说 ”( 狊犮犺狅犾狅 犵 犻犮犪犾
                                                      狆狔
  犳犻犲犾犱 )认为,行为是人与环境的函数,用 犅=犳 ( 犘 , 犈 )来表示,行为并不仅
   是外界刺激而致,还依赖于个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赵端瑛, 1981 )。班
   杜拉( 犃犾犫犲狉狋犅犪狀犱狌狉犪 )的 “交 互 决 定 论”( 狉犲犮犻 狆 狉狅犮犪犾犱犲狋犲狉犿犻狀犪狋犻狅狀 )认
   为,复杂行为的学习并不能以环境与个体简单的双向关系来解释,环境
   对行为的影响太多且牵扯内在的个人因素,“交互决定论”认为,行为
   ( 犅 )、个体( 犘 )和环境( 犈 )三者彼此相互作用,构成三向关系(李艳龄,
   2011 : 12 )。居民的个体特征可以激活生态环境和街邻交往间的关系。
   在生态环境中,人通过感觉获得实际的生态环境认知,并结合以往经验
   产生环境知觉。例如,讲究色彩搭配的生态美学、永续理念的生态环境
   绿化和资源回收利用、视觉舒适的光线、含氧量高的空气、干净的水源
   和土壤等营造的生态空间(高翠霞, 2011 )提升了社区的美感和居民的
   安适感,产生良好的环境知觉,影响居民的交往行为。
       生态学将机体、行为与环境视为一个完整的体系,“环境或然率论”
   ( 犲狀狏犻狉狅狀犿犲狀狋犪犾 狆 狉狅犫犪犫犻犾犻狊犿 )认为,环境与行为之间存在一定规律性的
   关系,机体、行为与环境之间的持久关系可被发现(李道增, 2000 : 15 )。
   修正的“环境可能论”认为,环境只是行为的范围,现代技术、资金和组
   织使环境对人们的限制范围缩小,使人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李道增,
   2000 : 12 )。这说明,社区生态环境对居民行为会产生影响,但所发挥的
   作用可能有限。生态空间结构对街邻关系的影响本质上是生态环境和
   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环境应激理论”,应激源会对人们的心理、
   生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应激源有多种,居住地的环境污染就属于其中
   一种背景应激源,强度较低,持续时间长。该类背景应激源又分为生活
   事件和环境刺激,其中,环境污染、噪音等作为有害的环境刺激,需要居
   民去适应或应对(林玉莲、胡正凡, 2006 : 113-116 )。

    · 9 4 ·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