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8 - 《社会》2019年第1期
P. 128
思想史视野中的质性研究:以方法意涵的构建为例
( 犔犻犮犺狋犲狉犿犪狀犪狀犱犚犲犲犱 , 2014 : 604-606 )。而这种体验在产生第二种模
式的过程中并没有出现。因此,李克特曼建立了针对研究问题的“意义
性因果机制”。在这样的机制中,组织成员对什么是“志愿者”的理解影
响 了 他 们 的 主 体 间 互 动 方 式,从 而 导 致 不 同 救 济 模 式 的 出 现
( 犔犻犮犺狋犲狉犿犪狀犪狀犱犚犲犲犱 , 2014 : 615 )。这是一种建立在田野体验基础上,
针对比较空间建立起的因果解释。
李克特曼和里德进而强调,按照有针对性的田野体验而建立起来
的因果解释,可以揭示控制性比较逻辑无法看到的因果解释的多层次
性。对照性的现象在田野中不断交替出现,使研究者可以直接通过田
野体验区分什么是“合情理”( 犾犪狌狊犻犫犾犲 )的原因和什么是真实( 犪犮狋狌犪犾 )
狆
的原因。合情理的原因是曾经被体验过的导致与现时结果相对照的另
一种结果的原因,而真实的原因则是在现时中体验到的导致现时结果
的原因。这些原因在具体的体验中被感知和理解。它们不同于只能依
赖反事 实 控 制 性 比 较 而 推 测 出 来 的 所 谓 可 能 性 ( 狅狊狊犻犫犾犲 )的 原 因
狆
( 犔犻犮犺狋犲狉犿犪狀犪狀犱犚犲犲犱 , 2014 : 608 )。在李克特曼和里德看来,结果产生
前的时空无限可分,因而在“反事实”研究方法中,按照最小复写原则寻
找到的只会是非常模糊的可能性的原因,而不会是真正精确的因果解
释。要建立精确的解释,就必须依靠对于行动者意义世界的体验和对
那些对照性现象的明确把握。李克特曼和里德由此赋予“反事实”研究
以新的意涵:反事实是研究者不断经历并可以被经历者在主观体验中
互相 比 较 的 因 果 过 程。 他 们 认 为,正 是 在 不 断 交 织 的 反 事 实
( 犮狅狌狀狋犲狉犳犪犮狋狌犪犾 )经验中,研究者可以深入理解对照性结果产生的原因,
并以此建立精致的解释。
这种建立精致解释的过程也是在田野体验中反思并沙汰理论的过
程。李克特曼和里德在个人体验中不断反思已有理论对此研究问题的
解释。他们强调,现今学术群体所认同的很多理论都将宏观社会结构
作为解释上述案例差异的原因,这样的结构无法在他们所经历的过程
中被体验。他们能够深切体验到的只是那些不断涌现于感知中的属于
研究对象的意义世界,而不是只存在于控制性比较方法中的那些所谓
的宏观结构( 犔犻犮犺狋犲狉犿犪狀犪狀犱犚犲犲犱 , 2014 : 610-611 )。因此,李克特曼
和里德不会将这样的宏观结构理论纳入因果解释。
在建立了基于体验的比较研究后,李克特曼和里德提出,研究者可
· 1 2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