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3 - 《社会》 2018年第5期
P. 83
社会· 2018 · 5
尽管周锡瑞等研究的对象是他们所概括的具有复杂内涵的“地方
精英”,但是实质上已经将共产党革命中作为政治话语表述的“富农”所
指涉的群体包含在内了。地方精英视角开启了有关近代中国乡村社会
研究的社会史视角。黄宗智通过对苏区时期兴国县不同群体的研究,
揭示了共产党政权究竟是如何完成普通农民的组织动员并藉此在乡村
,
社会中扎根的( 犎狌犪狀 犵 1978 )。杜赞奇( 2003 )则将近代中国乡村社会
的衰败解释为国家政权建设遭遇权力的文化网络的结果,在他的解释
中,清末民初中国乡村社会中的地方精英从“保护型经纪”到“攫取型经
纪”的蜕变构成了核心要素。
地方精英这一理论范式的提出,引发了有关中国乡村社会研究的
社会史转向。尽管这些研究者并未直接以“富农”为研究对象,但却直
接关注了革命场景下的“精英行动”。萧邦奇( 2007 )的研究就描绘了一
个“地主富农家庭”出身的地方精英是如何投身到革命实践中的。在深
入挖掘地方精英在近代乡村社会转型中的作用和角色的同时,社会史
的研究取向也在一定意义上“取消”了中国革命的意识形态意涵,取而
代之的乃是以资源动员和策略行动为主要内容的地方精英。这同时为
我们提出了两个未解的问题:
其一,共产党在进行乡村社会动员时所界定的包括“地主”、“富农”
在内的曾引起党内广泛争论的阶级概念究竟指涉的是当时基层社会中
的哪些群体?这 些 被 共 产 党 和左 翼知识 分子 界定 的“革 命对象” 7 与
“地方精英”是何种关系?
其二,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将地主、富农等“地方
精英”作为革命对象,其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意识形态意涵?换言之,
革命政党究竟如何理解当时中国乡村社会性质,进而将这一群体判定
为革命对象的呢?
在本文中,笔者将在梳理档案史料与地方史志材料的基础上,以革
命政党的意识形态理念与中国乡村社会结构相遭遇所产生的一系列张
力为切入点,以富农为研究聚焦点,对上述问题予以回应。
7. 陈翰笙( 1984犪 , 1984犫 )曾经对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危机进行过一系列 调 查 研
究,他将当时农村衰败的原因归结为包括集团地主(公田)、与帝国主义资本相勾连的地主富
农群体对底层农民的剥削。
· 7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