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1 - 《社会》 2018年第5期
P. 81
社会· 2018 · 5
与精英群体之间的关系,因而一方面未能深入到中国社会的内在机制
中呈现中国社会精英本身的异质性,另一方面,也在论述效果上取消了
革命政党的意识形态与革命理念问题。斯考切波关于中国革命的相关
讨论,无法解释在晚清衰败后的半个世纪中,共产党人究竟如何成功完
成了底层民众的动员,亦无法揭示共产主义革命过程中“国家自主性”
是如何体现的。
其二,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其面对的核心问题在
于如何将外来的革命意识形态与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如何在实践
中明确自身的革命纲领,进而形成革命的具体策略,确定革命政党在革
命过程中的敌人与朋友? 6 进而,在这一革命策略形成的过程中,共产
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缘何都将“富农”作为革命政党理论与意识形态论辩
的关键问题?同时,本来属于革命策略与阶级划分这一实践层面的富
农问题,又何以演化成了革命实践中的“路线”问题?
其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中,富农之所以成为焦点,实
质上还关涉革命政党贯彻的阶级理论与中国传统乡村的原有社会经济
结构之间的张力问题。换言之,在革命文件中不断出现并且被反复界
定、不断调整的富农概念,在革命实践中实质指向的究竟是哪个群体?
其在原有的社会经济结构与乡村社会秩序中处于怎样的位置,扮演着
怎样的角色?为什么革命政党针对这一群体的态度及具体策略会不断
发生调整?为什么这一群体在漫长的革命进程中不断成为革命的对
象,并引发了一系列具体的矛盾斗争?进而,在学术讨论的层面上,我
们究竟如何理解“富农”这一群体?他们与以往社会科学研究中被定义
为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间层”的“士绅”或“地方精英”是否为同一概
念?换言之,作为革命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对当时的中国乡村社会做出
了怎样的判断,进而将富农理解为应对近代中国社会总体性危机的关
键群体?我们究竟应如何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下理解“富农”以及由此衍
生的“富农问题”?
6. 毛泽东在 1926 年发表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曾明确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
谁是我们的朋友?分不清敌人与朋友,必不是个革命分子,要分清敌人与朋友呢,却并不容
易。中国革命亘三十年而成效甚少,并不是目的错,完全是策略错”。(毛泽东, 1976犫 : 161 )因
此,对于毛泽东的革命实践而言,策略中最为关键的,在于通过阶级调查,区分革命的对象与
同盟军。
· 7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