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6 - 《社会》 2018年第5期
P. 136

如何在社会调查中更好地测量中国人的宗教信仰?


   测量工具在调查宗教信仰时存在的问题。最后,本文将总结如何在未
   来的社会调查中更好地测量国人的宗教信仰。

       二、文献回顾
      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社会学家就开始了对宗教性测量的研究。
   格洛克( 犌犾狅犮犽 , 1962 )提出个体的宗教性至少可以从五个维度进行测
   量:信仰、实践、体验、后果及宗教知识。信仰指的是个体所信奉的各宗
   教的理论信条;实践是信徒对信仰忠诚的具体表现,它可以分为两个方
   面,一是参加宗教仪式,二是个体的日常宗教奉献;体验指信徒所经历
   的超验体验、宗教情感、激情等;宗教的后果包括其对个体道德的影响
   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宗教知识即个体对宗教信条、信念的知晓程度。这
   一宗教五维说奠定了对宗教性进行社会测量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福
                                ,
   克纳等人( 犉犪狌犾犽狀犲狉犪狀犱犇犲犑狅狀 犵1966 )发展出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的戈特曼式量表,将其应用于对犹太—基督教信仰的测量中。宗教性
   的多维特质在测量和统计上的恰当性随后经过了反复求证和检验, 2
   此后西方对宗教性的测量基本上沿袭的是多维度的思路。不过,一方
   面维度可以简化,如在格洛克的五维说中最为基础的是信仰、实践、体
                                                          ,
                          犵
   验这三个 “一 般 宗 教 性”( 犲狀犲狉犻犮狉犲犾犻 犵 犻狅狊犻狋 狔  )维 度 ( 犇犲犑狅狀 犵 犲狋犪犾. ,
   1976 );另一方面,构造测量工具时也可以根据研究需求拓展新的维度,
   不必拘泥于格洛克最初提出的五个维度。 3
       西方学者对宗教性测量的另一个研究议题是测量工具对宗教多元
   化的适用性。早期的测量工具几乎都是针对传统的犹太—基督教信仰
   而设计的,忽视了宗教的多元化现实。对此,一些学者设计出对宗教少
                                       ,
   数群体更有分辨力的测量方案(如 犅犲狉狉 狔犲狋犪犾. , 2011 ),以便适应西方
   国家宗教少数群体日益壮大、传统宗教内部分化的现实。当前,学者在


   2. 宗教五维说和福克纳发展的量表起初招致了一些批评。批评者认为宗教性的多维划分可
   能是一种主观建构的产物,所谓的五维度之间在统计上高度相关,实际上宗教性只有宗教信
   仰这一个总维度,其 他 维 度 充 其 量 是 该 维 度 的 亚 类 (参 见 犆犾犪 狔 狋狅狀 , 1968 , 1971 ; 犆犾犪 狔 狋狅狀犪狀犱
   犌犾犪犱犱犲狀 , 1974 ; 犌犻犫犫狊犪狀犱犆狉犪犱犲狉 , 1970 ; 犠犲犻 犵 犲狉狋犪狀犱犜犺狅犿犪狊 , 1969 )。
   3. 例如,区分为宗教准则和宗教实践两个维度(参见 犓犪狋狕犪狀犱犛犮犺犿犻犱犪 , 1992 );组织化宗教
   性、非组织化宗教性和个体主观宗教性三维模型(参见 犆犺犪狋狋犲狉狊 , 犲狋犪犾. , 1992 );包含 40 个问
   题、 11 个维度的费兹量表( 犉犲狋狕犲狉犕狌犾狋犻犱犻犿犲狀狊犻狅狀犪犾犕犲犪狊狌狉犲 );内夫的四维度量表( 犖犲犳犳 , 2006 ,
   2010 )。

                                                          · 1 2 9 ·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