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6 - 《社会》 2018年第5期
P. 106
政党、政治与政策:论共产党早期革命中“富农问题”的多重逻辑
点好处。所以这种尝田名为公有,实则豪绅地主之私有也。
(中共龙岩地委党史资料征集领导小组、龙岩地区行政公署文
物管理委员会, 1981 : 285 )
在上述判断下,公田与祠堂庙宇等问题也在复杂的斗争情况下变
成了矛盾的焦点。
综上所述,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下,作为分田政策之对象的富农,在
中国乡村社会复杂的社会经济情况下,实质上是一个融合了以生产关
系(剥削方式)和生活状况(富裕程度)为主的经济要素、以对革命的态
度为主的政治要素、以善恶和群众公意为主的社会道德要素的混合概
念。尽管这一概念并不能同学术界的“地方精英”概念等同起来,但在
具体革命实践中,革命政党将其转化成了可以为革命总体目标服务的
混合概念,富农也在实践中成为一个集经济、政治与社会三重意涵于一
体的阶级成分。当复杂的量化阶级标准限于各种客观条件而无法精准
界定富农成分并引发矛盾冲突的时候,“富农”概念的政治与社会意涵
便凸显出来,构成了革命得以推进的微妙动力机制。
七、总结与讨论:作为革命动力机制的富农问题
在本文的开头部分,笔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富农作为阶级概念同
“地方精英”之间究竟是何种关系?从概念内涵上看,地方精英是理解
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变迁的关键节点,它既包括有功名的士绅,亦包括地
方长老和诸如商人、经纪人、民国以来的军事精英、资本家以及土匪首
领等在内的各种“职能性精英”(参见李猛, 1998 )。本文认为,作为源自
苏联语境又作用于中国革命实践的富农概念,是一个包含了经济要素
(剥削方式与生活水平)、政治态度(对革命的态度,如反革命分子)和道
德意涵(基于群众公意的善恶判断,如土豪劣绅)的混合概念。尽管由
于地方精英概念本身的宽泛属性以及富农概念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
历史情境下的实践形态的多样性而不能将两者直接等同起来,但两者
却在实质意涵上有着共通之处:从士绅到地方精英的概念变化背后,表
面上看是传统社会结构中中间阶层生计手段与身份属性 27 的变化,其
27. 传统士绅并不依赖国家政权系统,而地方精英则在现代国家政权建设背景下承担了诸多
行政职能,并成为国家政权系统的正式要素。
· 9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