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9 - 《社会》 2018年第5期
P. 109

社会· 2018 · 5

   应用。身处革命实践中的革命者更多地将分田实践中的具体分歧、矛
   盾与张力填充进意识形态话语中,一方面使得自身的理念符合意识形
   态的要求,另一方面,藉此证成自己革命实践的正当性,甚至以此为自
   己争取在政治斗争中的有利位置。
       其三,作为具体革命政策的“富农问题”。从 1930 年 6 月南阳会议
   的《富农问题》决议案到 1933 年查田运动中出台的一系列关于阶级成
   分的规定,富农开始作为一个具体的阶级标准进入土地革命的实践中。
   但是,理论概念与传统乡村社会经济结构之间的张力在此时造就了另
   一个层面的“意外后果”:根植于苏联革命经验而产生的富农概念在投
   入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时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在完全按照理论上的量
   化标准进行划分的时候,看似清晰的界定在现实中却呈现出“算不清”
   的难题与“不能算”的困境,而当依照“革命态度”和“群众意见”划分确
   定富农的时候,原本就存在于地方社会中的各种宗族矛盾、私人恩怨往
   往会利用革命这一机会来重新获取对自身有利的地方格局(孟庆延,
   2015 )。
       黄宗智( 2003 )曾经用表达性现实与客观性现实之间的张力来阐释
   中国革命中乡村社会频发不止的阶级斗争。本文认为,我们不能将这
   一张力理解为政权的“蓄意而为”,实际上,这是革命者所秉持的总体理
   念与中国地方社会结构之间蕴含的内在张力结构不断运动所产生的历
   史结果。在面对复杂而独特的原有乡村社会结构时,革命政党又在阶
   级判断中加入了“革命态度”和“群众意见”两个维度,不断地在革命实
   践中调整“富农”等阶级概念,也不断地以“阶级”的方式提供着革命的
   “敌人”与“朋友”,从而不断地扩展这一结构。而当阶级概念及其判断
   的多重标准同革命精英之间的政治斗争在同一时空场域中遭遇的时
   候,革命本身也就形成了其内在的动力机制。政党意识形态的正当性
   表述、现实政治斗争的具体策略以及改造社会的土地政策这些复杂的
   历史因子也在这一过程中相互作用并得以重新配置。“富农”作为一个
   阶级概念,便是在这样的具体社会历史情境下完成了其现实化过程,并
   在实践层面形成了革命的具体动力机制。


   参考文献( 犚犲犳犲狉犲狀犮犲狊 )

   《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编 辑 委 员 会,编 .1981. 共 产 国 际 二 大《关 于 土 地 问 题 决 议 案》

    · 1 0 2 ·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