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2 - 《社会》 2018年第4期
P. 102
“佛王”与皇帝:清初以来滇缅边疆银矿业的兴衰与山区社会的族群动员
寨中,逐步成为能够将不同村寨、不同来历的人们整合在一起的政治势
力,其中银厂矿工们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为山区社会提供了商业
贸易的网络,提供了政治组织机制和宗教动员的方法,同时也为这个政
治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军事作战技术和装备能力。光绪十四年( 1888 ),
当清政府派军队攻破由张登发领导的倮黑军队的坝卡堡垒时,清军惊
奇地发现山坡上坚固的堡垒中还储备了大量的火药和枪炮,这些堡垒
牢牢控制了澜沧江两岸的交通线( 犕犪 , 2013犫 )。我们无法估计有多少
失业矿工在矿厂周围山区留下来并融入到倮黑群体中,其后代成为今
天拉祜族的一分子,不过在很多的史料中以及人类学学者的田野调查
中,迁移自江西、湖南、云南等地的矿工、商人们的后代成了今天的拉祜
族、佤族,如光绪年间新封的土司萧修武等(方国瑜, 2008 : 97 )。清政府
对银矿与铜矿开采采取不同政策,银矿的开采都是集资开发,官府从不
参与投资,银矿采炼中所有的风险必须由矿商和矿工们共同承担。加
之云南西南部的银矿大多处于土司辖地,但凡有冲突,司法上必须由土
司处理,地方官无从插手。在这样的情况下,与银矿开采和枯竭连带的
矿工流动性问题,为我们了解和认识清朝的国家体制与流动人口之间
的关系提供了一个特别的窗口。
五、结论:边疆作为一种制度及制度创新的地理空间
从档案材料特别是大量的奏折中我们看到,围绕着铜金和尚还俗
改名为张辅国等事件,还混杂着许多复杂的边疆政治经济和族群关系
的因素,这些社会因素又与支撑银矿体系运作的政治和市场因素有关。
表面上看,随着银矿的萎缩,山区民众与孟连、勐勐土司之间的冲突关
系着固定税额(山水钱粮)应该交给谁、交多少的问题,可是这不仅是税
额和交税方式本身的问题。由于雍籍牙王朝取代洞吾王朝在缅甸兴
起,原先滇缅边疆的各大银矿厂,尤其是波龙、募乃、石牛、茂隆、悉宜五
大银矿,虽然其兴盛的时间有先后,但在这些银厂同时开工的数十年
间,需要超过十万人直接从事与采掘、冶炼及物流供应有关的工作,其
供应链远涉缅甸木邦、云南西南部各土司辖地及临近各府州县,供应的
物料主要包括稻谷、盐、铁、木炭,主要由马帮和人力运输。就出产而
言,在正常生产年成中,若按照茂隆厂的比例税制来估算,五大银矿年
总产量远超过五十万两白银。因此,银矿区的运作带动了大量的物流、
· 9 5 ·